小说文章分享_精选小说推荐_全网小说导航平台

网站首页 > 小说推荐 正文

19楼早知道_圈圈_杭州19楼_杭州19楼贴吧

baijin 2025-08-19 19:33:08 小说推荐 11 ℃
元买来却花了多治病!突然火了,杭州不少人爱上了……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孙燕/文 林云龙/摄

今天(月1日),杭州最高气温差点就到了℃。

明后天预报还要热,可能要热到破历史记录。不过4号起冷空气就来了,气温会大幅下降。

这几天的高温天也难以阻挡季节变换,桐乡丝绵大姐已准时出现在了杭州流水苑,候鸟一样的她们告诉你,秋天终究是快到了。

京杭大运河边,船只来来往往,流水西苑公园里,街坊邻里走过路过拉几句家常。满枝的桂花都开好了,一阵风吹过,鹅黄色的桂花落在了洁白的丝绵上,一床新被仿佛开出了花。

“妈妈,这是在做什么?”小男孩第一次见到。

“在做丝绵被。”

条状的丝绵被拉成圈圈,中间掏一个洞;两人站两侧用力一扯,扯成长条;在桌子两侧,两人继续扯一扯,抖一抖,一张张网落在桌上,层层叠叠,绵绵密密……很快,一层一斤的丝绵被芯就制成了。

两位大姐动作娴熟,双手在空中跟着轻轻薄薄的丝绵翻飞,脚步随着进度慢慢移动,配合起来默契十足。有路人光看这门手艺,就能站着看上半天。

她们是流水苑居民的老熟人,秋风乍起,雷打不动出现在这一带,至今已有年。

这是她们的生计,更是老杭州人的习惯。秋天翻好一床丝绵被,为严冬做好准备。

1】提前一周被老客催来

拉了整整一车斤的新蚕丝

月1日是她们来到杭州的第二天,比去年提早了一周。在℃的高温下,翻丝绵被是她们始料未及的。“我们在家里的时候,这边好多电话就打来了,问我们什么时候来,让我们早点来。”张大姐告诉记者,主要有老客家里月1日要办喜事,急着要做几床新丝绵被。

大家的热情,让四姐妹不得不提早出发。一车斤的新蚕丝从桐乡拉到了杭州流水苑,四姐妹坐车而来,租下了之前一直租住的流水苑的房子。房东没给她们涨价,依旧是每月元的租金。

四姐妹分成两组,张大姐和杨大姐在流水西苑公园为居民翻丝绵,另一组在马路对面的运河边,离得不远,互相有个照应。

四姐妹其中有一对亲姐妹,还有的是堂姐妹,年纪相仿,年纪最长的张大姐今年岁,最小的杨大姐岁。

“之前不是你么?”一早,去流水西苑买菜路过的马大嫂认出了了她们。

“对,还有一个(陆大姐)在家里管孙辈,没来了。”张大姐说。

翻丝绵被一定要两个人,为了凑足四个人,张大姐把原先要在望江门翻丝绵的妹妹叫了过来,补足了陆大姐的空缺。

2】来晚了队伍都排不上

丝绵大姐们的粉丝不少

上午9点,岁的柳奶奶看到翻丝绵的摊位支棱了起来,便来问问两姐妹啥时候空点。“我今年要翻两床,一床是女儿要给孙女儿翻,还有一床是外甥女给孙女儿翻,打算翻6斤的,冬天盖。”柳奶奶笑着说。

柳奶奶前脚走,多岁的洪阿姨就来了,“我是7点多就来了,今天翻三床,两床是旧的,就翻一翻,扯扯松,再买个新套子,还有一床是新的,买给孙子,单人床上用的。”洪阿姨的一床已经翻好拿回了家,这次来是等着拿另外两床的。

洪阿姨说,自己这床旧丝绵被用了快年了,变硬了,所以拿来翻一翻。“这种现场手工翻的丝绵被好啊。”洪阿姨作为一个睡了大半辈子丝绵被的老杭州来说,丝绵被盖在身上柔软、轻巧,还很暖和,市面上买来的她觉得都不如这种手工做的。

去年,她就想来翻一翻了,无奈来晚了,“队伍都排不上啊”。今年她早就打听好,四姐妹这几天来,便赶早来了,“下个月就忙了,天气冷了,大家都想着来翻,人多得不得了。”

看着两姐妹给孙子翻着丝绵被,洪阿姨越看越喜欢,临时决定给远在青岛的亲戚翻一条,“北方有暖气,翻一条2斤的差不多了。”洪阿姨说。

等在洪阿姨后面的赵大姐听到这里,叹了口气,她原本以为能轮到她了,这下又要等上一时半会儿。

赵大姐是来流水西苑买菜的,看到丝绵姐妹们又出现了,于是停车临时决定翻一床。家里小孩要去萧山住校,翻一床4斤的单人被给孩子带去学校盖。

赵大姐说,家人都盖丝绵被,每人两床,一床4斤、一斤6斤的,“以前我要给儿子他们买,儿媳妇说不用不用,结果买了去盖了觉得特别好,云丝被这种都不要盖了,这种天然蚕丝被盖着暖和透气啊。”

3】每年只在杭州做三个月

“赚钱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被需要”

两姐妹听着这话笑而不语。她们能听懂地道的杭州话,毕竟每年要来三个月,天天都和这些老杭州打交道。年轻人来的少,都是家里老人早早给准备好了丝绵被,还有些会要求做棉袄、棉背心。她们就会利用回到出租房后的时间来做。

今年做丝绵被的价格不变,元一斤,包括了人工费,外面的套子按照大小,或元一个,旧丝绵被翻新元一床。老顾客都觉得价格很公道,“我从来不讨价还价,她们说多少就是多少,价格可以的。”柳奶奶说。

被子的尺寸顾客可以自己选择,有*、*、*、*,“一般大被子做6斤的,单人被做4斤。”

老主顾们都带着现金来,有的装在信封里。这么多年,老客和桐乡丝绵姐妹彼此之间也都很熟悉了。

“我们不太会弄支付宝什么的,收现金比较方便,有年轻人给我们搞了一个支付码,我们也不太搞得明白。”一位大姐说。

在摊位边上,还放着两辆自行车。这两辆车陪着姐妹们好多年了。月1日,姐妹俩6点半出门,骑着它们把制作的材料东西驮过来。像这两天,她们估计五六点能下工。

“昨天做了5床,今天也差不多这个量。忙起来的时候,要七八点才能回去。”张大姐说。

她们在杭州只做三个月,天气冷了之后,她们就像候鸟一样,要回桐乡过冬。

“回去要黑一圈,瘦一圈。这个活也是很辛苦的。”但张大姐说,辛苦归辛苦,她们也是开心的,不仅因为赚钱了,还因为在这里有一种被需要的感觉,“大家对我们都很尊重,希望我们能留的时间长一点。”

有位老奶奶跟她们说,就喜欢睡丝绵被,如果她们不来了,不知道去哪里翻,即便能找到翻的地方,离家太远也不方便,所以就想要她们能一直在。

但翻丝绵是个体力活,张大姐坦言:“等我们做不动的时候,可能就来不了了。”

如果你也想翻一床丝绵被,做一件丝绵袄,可以去流水西苑的公园找她们。这两天天气热,稍空些,往后就要排队了。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最近发表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