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文章分享_精选小说推荐_全网小说导航平台

网站首页 > 小说推荐 正文

老马张淑芳阅读 (老马张淑芳)_老马张淑芳阅读最新章节_新笔趣阁

baijin 2025-08-19 19:38:54 小说推荐 1 ℃
老人的清晨 路边的长凳

你想了解、理解和孝敬

自己的父母吗?请先从时间开始……

持续的“倒春寒”,让清晨变得阴冷而潮湿,

细雨过后,沈阳市皇姑区怒江广场附近的早市泥泞不堪。最近肉价、菜价飙升。岁的孙福英大娘几乎每天6点钟起床,她和身边很多老人们蜂拥着凑到商贩甩尾货的廉价菜品前。能有收获,她们便会高兴一阵子。

清晨,在城市的菜市场、公园、广场,这些“银发一族”勾画出中国高速城市化背后的老龄化图景。据统计,年中国岁以上“银发一族”数量达到亿,占总人口比重超过%;预计年这一数字将突破3亿;而目前沈阳共有岁以上老人万人,占总人口比例的%,老龄化高于全国、全省的平均值。

清晨,上班一族还没走出家门,但行动蹒跚的老人已经在路上,就是一幅很有岁月感的素描。当然,很多人很难看到这样的素描,也很难体会父母们那份情感付出和对家人的眷恋,更难品味出其背后的无奈与落寞。

因为——他们可能还在被窝里……

从4月日至日,本报记者清晨出发,陪着几位老人上街,记录他们的“清晨生态”。

今天,《沈阳日报》推出“沈阳老人生态调查”主题策划报道第一期《清晨的老人》。

这里的菜便宜,老人每天佝偻着身子,拖着拉杆车,来到这个离家3公里多的地方。

“菜价涨得厉害了,工资越来越不禁花啊!我昨天挺‘有命’,赶上一个牛肉摊处理碎肉,花三十块就买了两斤肉,炖萝卜吃俺家能吃三顿!”孙福英从皇姑区塔湾附近坐路公交车到怒江广场早市买菜。这里的菜便宜,老人每天佝偻着身子,拖着拉杆车,来到这个离家3公里多的地方。

孙福英与儿子生活在一起,有腿疾且患高血压,每天都需要服药,医药费是家庭很大的开销。所以,她总买一些别人拣剩的菜。买了元一斤处理过的卷心菜和两元钱一堆的干瘪胡萝卜后,孙福英艰难地挪动着身子,向一家正搞促销的药店走去。“我的腿摔伤过,阴天下雨就疼,家里得常备不少药,现在看病实在太贵,根本不敢去医院。”

前阵子,孙福英咽喉发炎,扛几天,最后疼得连稀粥都喝不下去,只好去医院,“好说歹说,让医生开最便宜的药,扣除医疗保险,自己还掏了元。”这元,足足让孙福英心疼了好几天。“腿是怎么摔伤的呢?”记者一问,孙福英懊恼地说:“我就不应该出去溜达!”在年前失去了丈夫,当时儿子只有8岁,只有多岁的孙福英没有再嫁。

孙福英下岗后在一家冶炼厂帮人做饭,挣来点钱,才能给儿子吃口饱饭。看到母亲的辛劳,儿子张勇中学毕业后就坚决不肯上学,他从小就开始卖水果、摆地摊。“孩子被家庭耽误了,书念得少。”孙福英遗憾地说,“他也没有正式工作,我两年前小腿胫骨骨折,花了四万多元,都是孩子的积蓄……”

如今,孙福英偶尔在社区打零工,每月有五百多元的补助,还有低保金,生活还算勉强维持。“还是好心人多。”孙福英说,“我患有白内障,视力很差,可呆在家里很孤独,就想出去转转,结果在小公园做操的时候不小心一脚踩空摔倒了,是路人发现后把我送到了家里,社区的工作人员帮着把我送到了医院做了手术。”

“我出院在家里的几个月,儿子做饭给我吃,他有时候气得骂我,说‘不让你出去你偏要出去’。我理解他,他脾气发完了也就好了。我受了那么多苦把他拉扯大,他也疼我……可是我不能天天靠他呀,他也得出门挣钱啊!”

“儿子平时最担心我出门,怕我出意外。可我一个人很孤独,早上喝点小米粥,中午吃点炖菜,不饿就行,我就不想一个人在家里,老是在外面转,听听别人在聊什么,看看公园里的花草,天黑了我就回家睡觉。”

最近,孙福英委托社区干部给她打听养老院的事情,她担心自己有一天干不动了,连累儿子。“儿子离异,还单身,他带着个老妈不好找对象啊!我想去一家收费低点的养老院,在那里至少一日三餐有人管……我想儿子的时候就给他打个电话,能听听他的声音,就像见了面。”对那些身体有病的老人来说,生活无人照料是最大的担心。

“我一点也不怕(生病),病了,在外地的大儿子还能回来看看我。”

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这是独居老人典型的生活状态。

还在怒江广场。岁孙明喜不急着回家,而是坐在百鸟公园的长椅上休息。“我老早就吃完饭了,这个点坐车回家人太多,挤得要命,咱们老胳膊老腿的不爱往人多的地方凑。”看着路上匆匆挤公交上班的年轻人,孙明喜说。

自从老伴去世后,他每天只能将大把时间花在逛公园上。一年前,孙明喜的老伴因心梗突然辞世。这让他有些接受不了。“我和老伴在一起快年,家里每一个物件都有她的影子,我平时不敢在家里待着。”为了不让他触景生情,女儿将他接到自己家住。他说,与女儿一起住也并不开心。“女儿女婿都忙,很晚才回家,外孙也送到了寄宿学校。”

每天,孙明喜的女儿为他准备了早餐之后,就会匆匆离去。中午会打个电话,让他到小区附近的饭馆吃点午饭,一直到晚上时,才能与他聊一会儿天。

很多老人都害怕生病,害怕死。“我一点也不怕,病了,在外地的大儿子还能回来看看我。”孙明喜面无表情地说完,毫无征兆地笑了,又改口说,“都是傻话,不能给儿女添麻烦,他们都不容易。”做过多年小学老师的他说,自己能做的就是等待,等到某一天驾鹤西去,就能与老伴相聚了。

“人老了,就爱回忆过去事情。从我记事儿起,我就与父母、爷爷一起生活,一直到老人相继过世。我记得七八岁的时候,一个夏天的晚上,父亲忙完了农活之后,就会带着我与哥哥一块儿在屋外乘凉。没有别的娱乐,只有听老人们讲故事。”孙明喜说,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桃园三结义的故事,就是那样听来的。

还不满岁,孙明喜就结了婚,组建起自己的家庭,但仍与父母一起生活。后来,又有了孩子。有点好吃的总是想让孩子多吃点,每当孩子上学的时候,孙明喜都会在孩子书包里面放一个鸡蛋。“孩子放学后,一家人在一起吃饭是最快乐的时候……那时候在饭桌上知道孩子学习成绩有提升,就很高兴,觉得再苦再累也值得。”

“其实,人最大的财富是家人的陪伴,我自己就在三世同堂的环境中长大,非常向往这种恬静的生活方式。”孙明喜说。记者了解到很多老人有着传统的居家养老观念,愿意在三世同堂、四世同堂的环境下成长。

可这对他们来说成了一种奢望。随着经济的发展,传统的生活模式被打破,很多人都背井离乡,常年在外打拼,有的即便与父母在一个城市,但也都分别居住在不同的地方,在一起的时间少得可怜。

这些老人是我们身边最常见的群体,他们生活能自理,也有退休金,但心里孤独和寂寞。

4月日清晨,在辽宁大学崇山校区操场上,记者见到了岁的马春园和岁的老伴张淑芳时,他俩正携手在校园里走圈儿。

“生命在于运动,要对自己有信心,我们两个不想和儿女住在一起,儿女也是五六十岁的人了,也是一大家子人,我不想给他们添麻烦。”马老说。他和老伴每天主要事情就是锻炼。“人老了觉少,早上5点多就醒来了,我不急于起床,在床边做一做老年操,按摩鼻子、眼睛、太阳穴、手臂。正式起床后,我就锻炼腿,踢一踢、蹬一蹬,磨蹭一个多小时就出门了。天好的时候就出去呼吸点新鲜空气,我们从北运河边上的小区出来,沿着河边走到辽宁大学,来回需要两个多小时,边锻炼,边看风景。”

“我心里有事也从不多想。想了也没用,思想要乐观,生活简单、朴素。”马老的早餐是牛奶鸡蛋,晚上下面条吃。“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好,别给儿女添麻烦。”马老五年前得了轻微脑梗,要靠双拐才能行走。他靠着自己顽强的毅力坚持锻炼,现在腰腿好了,扔了双拐。“我从机关退休,老马在企业退休,我俩每个月有六七千元的收入,这些钱对我们来说足够花了,我们的生活没问题!”张淑芳说。

他们的儿子、女儿都在沈阳工作,基本上每个周末都来看他们,电话天天有。张淑芳是个要强的人,说:“我尽量不让女子来看我,给孩子减轻负担,他们那里也是一大家子人。”

回家了,马老喜欢看书、练书法,但张淑芳每天必做的事就是开着电视或者到小区里跟老人们聊天,有时候就喜欢坐在小公园里,望着满园景色和来去匆忙的路人发呆。“俺们小区里有几个记性不好的老太太,聊着聊着就会问我,刚才说到哪来着?我有几个儿女啊?是三个还是四个?我住哪里来着?我的记性比她们好,到了回家时间,我就把有老年痴呆症的老人送回家。”

张淑芳很骄傲,可马老却在一边抱怨说:“老伴整天闲不住,一直在小区里闲聊,不到吃饭、睡觉的时间都不想回家!”张淑芳则说:“家里也冷清,老马耳朵背,俺俩也没啥可唠的。孩子都忙,我不能老拖累他们。”这些老人是我们身边最常见的群体,他们生活能自理,也有退休金,但心里孤独和寂寞。

“我家住一楼,还养几只小鸡,有的时候听小鸡的叫声便觉得屋子不空荡荡。”

岁的王福财喜欢早晨作画,总觉得家沉闷,缺少事情做。

“一直和独生子全家在一起住,但从他们的身上,我有很多我看不惯的地方。比如我最痛恨浪费,有时那些剩下的菜他们就要倒进垃圾篓,我不让倒掉,下顿热热再吃,可是他们说什么吃剩饭有害健康,不听我的。这让我非常生气,结果总弄得大家不高兴。”

“儿子有房子租出去,他们一家人就住在我这里,说是给我作伴,可是我很累,我和老伴得为他们准备三餐,我孙子总是嫌我做的饭不好吃,一吃饭就要下饭馆,儿子总依着他,我更是看不惯……有时候我要睡觉,他们要看电视;我起床了,他们睡懒觉不起床。也可能是我这个人脾气不好,时间一长,大家都不自在。最近儿子一家搬走了,我觉得轻松了,想吃自己做点,不想吃就凑合一下。我也不整天待在家里,有空上老年大学学书法,参加各种社区活动,日子安排得很紧凑。”

“我不和儿子一起住,现在他们能够经常来看我,给我做做卫生、陪我说说话,我就满足了。”王福财花白的头发有些凌乱,回家的路上遇到路边散落的饮料瓶子他就伸手去捡。“我平日里喜欢捡点瓶瓶罐罐,捡这些东西并不是因为生活所困,更多的是有点‘营生’,我家住一楼,还养几只小鸡,有的时候听小鸡的叫声便觉得屋子不空荡荡。”

王福财屋子里的家具很陈旧,有的油漆已经脱落大半,两居室里堆满了东西。“我总觉得这些东西还有用,就没舍得扔,儿子回来总是埋怨我把家里弄的像个废品收购站。”王福财无奈地说。

王福财说,只要腿脚还利索,就不想去养老院。在他看来,只有生活无法自理,为儿女带来负担了,才会考虑去养老院养老。类似王大爷这样想法的老人为数不少。“我认为老年人就得学会自己照顾自己,若什么事都惦记让儿女陪着,真的有点不现实。毕竟孩子上班,还要照顾自己的小家庭,然后还得接送小孩,已经忙得不得了。所以,我常跟老伴说,咱们老人把自己的身体锻炼好,就是对孩子最大的支持。”王福财笑着说。

记录完几位老人的“清晨生态”。记者突然想到了路边的长凳。

早高峰挤公交时,曾听年轻人说“这么大岁数了,不在家来凑什么热闹啊”;不得不避让缓慢过马路的老人而减慢车速时,总会心生几分抱怨……

可这时,我们有没有想过:他们为什么非要大清早走出家门?而我们忽略了什么?

“孤独就像路边的长凳,虽然一直在那里,却不是为了等待任何人。”

沈阳日报、沈阳网记者

李欣/文 张文魁/摄

最近发表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