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文章分享_精选小说推荐_全网小说导航平台

网站首页 > 小说推荐 正文

仙界医生在都市txt下载_全集下载,经纶_UU小说

baijin 2025-08-19 19:40:33 小说推荐 1 ℃
“两山”理念年余村有“三变” 诠释绿色发展脉动

春节伊始,在西北甘肃的大地上,人们还在无边静寂的冬日里,享受着越来越寡淡的传统年味,而地处陇上江南的文县碧口,沿白龙江谷地两岸、临水的山间坡地,碧翠橙黄的大片油菜花早已盛放。

耐不住节庆之余的空虚和乏味,怀揣着追逐远方春天的热切和向往,于是在大年初二的艳阳天,驾车赶去陇南碧口,期待邂逅一场早来的春暖花开。

山水碧口:赶一场远方的春天花事

温润的暖湿气流自南而来,从四川盆地突入白龙江沿江而上,从碧口登陆陇南,使这里成为陇南每年迎候第一缕春风的南大门。西秦岭和岷山在这里握手,白龙江、白水江等众多河流在这里交汇,山水交响,渲染了碧口的青黛碧色。

这里海拔只有米,如果这些“绿”足够厚重,那么全甘肃的绿色大概都流到了陇南之南,而碧口就是这些绿色中最纯净的一块翡翠了。

厚重的人文和绝美的山水,在这里交汇激荡。白龙江一条血脉纵贯碧口,奔流几百里而来,穿透云雾和森林,迈过万重峡谷沟壑,保持着最初的清澈明净,裹挟着一江草木的灵气,带给沿岸村庄以生息和滋养。

碧口古镇,甘肃四大名镇之一,自古就是名扬陕甘川三省的水旱码头、茶马古道驿站。明清以来,这里商铺林立、商贸兴盛,和陇南的节气最早到来碧口一样,南来北往的商人捷足先至。游走在古镇的大街小巷,随处可闻浓浓的川音以及川菜火锅的浓香味道。生活于此的人们悠闲自在,清早的碧口水岸,一字摊开新鲜的蔬菜食材,山野菜不时勾起味蕾上的食欲。

小楼春风,翠柳轻拂,古镇的宁静中不乏传出节日的鞭炮喜庆。夜幕下的巷口,孩童嬉闹,老人们围坐在一盆炭火旁闲话家事。纵有太多的生活不易,但在这一刻,那透着浓浓的一抹乡愁,还是深深烙在我的心坎上。

玉垒关:雄关漫道上的“三国”情

入住碧口的当晚,无意间幸会“遇见客栈”的老板,并且还是“自驾e族”甘肃分会的会长,热情邀请我们加入成为会员。次日,跟随一组人的自驾e族队友前往玉垒关、冉家坪参加踏春游玩。

驱车走国道,沿白龙江河谷而上,约公里便到了马嘴梁。玉垒关要塞就建在险峻的马嘴梁上,新建的古关楼为三层石砌结构,登临关隘楼顶,举目瞭望,白龙江和白水江在此交汇,壁立千仞的马嘴梁直插江中。古关要塞处在阴平古道之东,扼“陇蜀之咽喉”、兵家必争之地,足见古人在此据关守险之智慧。

据史载,三国时魏国大将郭淮率大军在玉垒关隘的阴平桥头东部河谷地带筑城,与戍守玉垒关的蜀国将领廖化交战,这座城后人称其为郭淮城。历经千年风雨,古城的断壁残垣大多损毁,原先的玉垒关及郭淮城遗址又因碧口水库蓄水,都已淹没江水中,难见踪迹。后魏国邓艾偷渡阴平古道灭蜀,因探知姜维派重兵把守玉垒关,便绕道阴平翻越天险摩天岭入蜀,直取江油关。

如今,立身马嘴梁登高望江,凭吊古关风云。但见江水东去,激荡石梁,仿佛战旗烈烈,铁马嘶鸣,无言中叙述着古关的千年一梦。

古村冉家坪:一个写满历史记忆的方外之地

玉垒关旁的高山之上,就是我们自驾前往的冉家村。沿着一条崎岖陡峻的山路盘延而上,临近冉家坪村寨口,一面牌坊式寨门赫然在望,上书“人文鼎盛”四字,颇具古朴典雅。踏入山门就是危崖之上的一片平顶——斗底山,在这里的观景台俯瞰,山脚下高峡平湖尽收眼底。

两江飘逸而来,在玉垒关前热烈相拥,交汇成一江春水,又如银练蛇舞,逶迤东去。远眺青山如黛,层峦叠嶂,绵延天际。若遇上一场雨后,这山间云雾缭绕,身临其境如入天上仙界一般。

白龙江,白水江,团鱼河,让水河。山水相依,碧色如练,青山倒影,浮云如黛,这万千景象,也只有在这雄关漫道,方能体会一界幻化莫测之神妙。

在斗底山平地,建有一座斗拱重檐式全木结构戏台,这是冉家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玉垒花灯戏展示区。当天到冉家村的时候,赶巧是花灯戏首晚演出,只是这花灯戏在晚上开演,遗憾自己不能久留而无缘一睹真容。

戏台对面是一座金海龙王庙,相传为纪念唐代镇守玉垒关大将军的诚勇忠义而建的庙宇。在冉家村古村寨,据村民说,他们的先人们自明朝就从江西来到此地落居,算来也有五六百年历史了。

碧口这里的山村人家户户没有院墙或栅栏,每家均为开放式院落。外人到此随便走进哪家,都是热情相邀,大年关间,好客之情足见风土民俗之淳朴。冉家村全村约有户人家,依山落居,上下几层,错落有致,大多为土木榫卯结构,古朴沧桑的岁月感令人惊叹。村子掩映在一片葱茏绿荫之中,村巷小路边茂林修竹,古木郁葱,宁静而素朴。

村里的百年老宅有好几处,其中一处古宅已有年之久,门扉窗棂上雕花精美,古色古香。院中一株杜仲树同生一树,又各分两枝、依偎而长,谓之“鸳鸯树”。而更神奇之处,当中一枝会结果满枝头,而另一枝不结一果,只做陪衬、默默守护,恰如村民所称“夫妻树”,相伴百年,他人却难辨雄雌。

古村之古,不止这些,还有村后山野田间栽种的多棵百年树龄的核桃树,枝叶繁茂,掩映于山林浓荫间。古村里一株高大繁盛的千年古槐树,遮蔽天日,如今依然苍翠欲滴,活力如昔。

在古村周边,尚有数处三国古遗址,营房坪、郭家里、磨子坪、鞍子坪等地,均系郭淮驻军时的屯兵营地,是守兵打造磨坊加工食物、制做马鞍等军需品的地方。

在此地出土的几十面石磨盘被镶嵌在斗底山戏楼边的墙面上,展示着三国文化的古老气息。而有名的玉垒花灯戏,更早源于川剧,又融入民歌小调的独特唱法,自成一派的民间艺术传承了数百年,已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李子坝:大山深处的茶乡故事

碧口之碧,还是一掬“茶”的色泽。

而李子坝,位于碧口之南、一山之隔的摩天岭南部深山沟坝里,这里出产的碧口龙井最为有名。这天早上,我们搭伙“自驾e族”的几十爱好者车队,向着李子坝村一路浩荡奔去。

白龙江谷地中的川坝、小盆地以及小丘陵,再到险峻的高山沟壑......适宜的环境和气候,湿润酥松的森林土和沙壤土,是茶树生长的理想地,让碧口成为中国的江北产茶区。每年清明起,大半年的光阴,碧口都弥漫在清香四溢的茶韵里。

李子坝坐落在甘肃的最南端,从山谷里沿河流而上翻越峻岭到达碧口,自古就是一条茶马古道。我们沿着崎岖山路进入深沟十余公里,过“青崖关”,途中遇见少有的几株红豆杉,古木参天,枝叶茂盛,据说已有上千年之久。沟里散落着好几个村社,一条峡谷溪流清澈明净,滋养着山沟两侧川地里无数垄茶田。

村寨里的古宅随处可见,因为紧挨四川的缘故,村民都操着一口川音。浓浓的年味里,李子坝人的日子过得悠然自得,房前屋后的一树树杏梨梅花开芳馥,古朴沧桑的老宅子间杂其中,掩藏于古木绿荫中或隐或现。

清碧甘冽的李子坝河流经乱石陡坎,或为一潭清幽静波,或成一帘绸丝瀑布,化拙朴为曼妙。一种田园派的绝美雅致弥漫眼前,一切红尘俗事尽抛脑后,正应了吴均《与朱元思书》里的“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

在李子坝村,竟然看到一处清真寺,经寻问方知这里还居住不少回族村民。据说在明朝嘉靖年间发生氐羌族叛乱,被官府镇压,幸存的氐羌人逃进这里的深山老沟躲避灾祸,从此生息下来,在清代就已开始栽植茶树了。

这里四面环山,亚热带山地气候为这里提供了湿润的天然环境,五彩斑斓的李子坝河,水质清冽,掬一捧入口沁人心脾。而到了清明时节,彼时的李子坝仿佛一处世外桃源,掩映在绿荫丛中的茶园,与春季的云雾、山水相映成趣。就是这般神奇之地,培育出了享誉全国的优质茶叶。

李子坝还是国宝大熊猫的栖息保护地。而在村子对面的山坡处,生长着鲜有的一树红豆杉,村支书为了满足大伙的好奇心,亲身领着一行男女爬上山坡来一次近零离触摸红豆杉。红豆杉枝叶柔软,抓在手掌里揉搓一番,针叶竟无丝毫碎落。

村支书介绍,由于这里温暖如春的气候,为珍稀野生动植物们提供了天然的栖息乐园,大熊猫、金丝猴、亚洲金猫、文县疣螈、珙桐等珍稀野生动植物的多样性和资源稀缺性,村里早早成立了护林队,来保护此地珍贵的天然生态。

石龙沟:遗落“乡愁”的梦之境

去石龙沟的马家山,是来碧口赶春的最后一天,这里的高山茶园和深厚的茶文化值得一去体验。

石龙沟林木茂盛,流水潺潺,清潭绿瀑,是夏日里避暑游玩的绝佳之地。沿着陡峭曲绕的山路攀爬到马家山,海拔陡然升高到米左右,大片的茶园分布左右。在“百壶园”,展示的是以壶为元素的茶文化,分散在田间垄头仿制的上百个形态大小各异的“茶壶”显得有点突兀,并未觉得雅致有趣,反而冲淡了这片天然的茶园风韵。

坐落在一片茶园中的民宿,倒不失在春夏时节来这里修心养生的好去处。碧口人家的待客,总是先敬上一杯滚烫炙热的茶水,方显厚道。这里的茶农一样好客热情,在田间陌上悠闲散步的老人你上前随口一问,便向你讲述一番关于“茶经”和他们的前尘往事。

再往茶园上走,就是那个叫“龙池”的地方。龙池不大,就是一方水塘,常年不枯。询问经过的一位老人,他说此地曾经是一片沼泽洼地,有泉水自地下涌出,后来村里进行开挖,就有了这么一处水池,辟为景点。居高而凉爽,也不错为夏季里避暑纳凉的一方胜地。

立于塘边,清波倒映,云影浮动,落花飞絮,无限心事涌眉头。忽而觉得,这眼前的景致,难道不恰是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而春雨的到来,远山的云雾和绿涛漫卷山林,掩围在树荫中的茶园和村落寂静无声,在眼前构成一幅天然的丹青水墨画卷,幽美而忧伤。也许有多少说不尽的一腔乡愁,都悄然跌入这方尘外化境了。

离开碧口,方觉还有道不出的眷眷留恋,如梦,如揽江月一缕春风。说好的不思念,夜里却把心投入一汪水朦胧。


关注@行人微观 跟随春天的脚步,寻找古老的人文史传,感受山水文化的瑰丽。

旅行,就从从小众的世界开始。

最近发表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