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文章分享_精选小说推荐_全网小说导航平台

网站首页 > 小说推荐 正文

朗读者 - [德] 本哈德·施林克 - 豆瓣阅读

baijin 2025-08-19 19:41:32 小说推荐 2 ℃
《朗读者》文学分析

豆瓣:《朗读者》——为了保守秘密 你会走多远? @争取向上


前言:

电影《朗读者》根据德国作家本哈德·施林克的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了世纪五十年代少年迈克和中年女子汉娜展开的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该影片上映于年月,由史蒂芬·戴德利执导,凯特·温丝莱特、大卫·克劳斯、拉尔夫·费因斯领衔主演。影片获得年奥斯卡金像奖、第届金球奖、第届欧洲电影奖等大奖提名,凯特·温丝莱特获得多项奖项的最佳女主角奖。可以说,这部电影斩获荣誉颇丰,在当年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文艺电影。

《朗读者》很容易触动观众的敏感神经,非常吸引人,但是它讲述的好像不单是一个故事,它有历史事实,有难懂的人性,有纠结的爱情。相信很多观众都在纠结迈克和汉娜之间的忘年之恋,因为影片最终的情感结局谈不上圆满,但也算是对两人的情感做了一个了结。电影和小说不一样,观众能直观的感受到电影对人物的刻画,特别是细节描写很到位,在演员的演绎下,那种压抑的情感表达实在让人憋屈。

今天,我将从影片的叙述方式、情感表达和主题探讨三个部分来分析电影本身的魅力,体会一下忘年之恋背后的历史故事和人性的复杂:

  • 叙述方式:以第一人称迈克的现实与回忆穿插相结合的叙述方式,配合近距离特写镜头,加之环闭式的叙述方式,完整的将故事串联起来,既丰富了人物的形象也使观众更切实的感受人物的情感变化;
  • 情感表达:电影《朗读者》中人物的情感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随着剧情的发展而变化的,有直接流露、有含蓄隐晦、有纠结悔恨、有释然坦怀,多形式的情感表达的,丰富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立体形象;
  • 主题探讨:《朗读者》所表现出来的主题不是单一的,它是杂糅了爱情追忆、历史问题、人性拷问等多方面主题,所以影片的主题也是值得我们探讨的一个方面。

、以第一人称迈克的现实与回忆穿插相结合的叙述方式,配合近距离特写镜头,加之环闭式的叙述方式,完整的将故事串联起来,既丰富了人物的形象也使观众更切实的感受人物的情感变化。

现实与回忆穿插结合的电影叙述方式是很常见的以一种表现形式,它能很好的兼顾电影故事的完整性与现实性。在这部电影中回忆和现实相结合是最主要的一种叙述方式,同时加了回忆中的回忆的表现手法来完善故事的情节。

电影可以分为四个部分,一部分是现实中迈克与女儿的会面,并向女儿坦述了内心多年的秘密;一部分是中年迈克回忆自己岁时和岁汉娜甜蜜的夏季恋情;一部分是已经是法学院的实习学生迈克在一次法庭旁听上见到了消失8年的汉娜,以及在对汉娜的审判中迈克内心愧疚和痛恨交织的情感煎熬;一部分是中年迈克处于对汉娜的愧疚与痛恨中,给监狱中的汉娜寄自己朗诵的磁带、与汉娜的唯一一次见面以及汉娜去世后内心的悔恨。后三部分都是由第一部分引发开来了,由中年迈克对关于汉娜事物或者相关事物引发的回忆。

现实中凌乱的被子和电车引发最初的故事回忆。电影开头是中年迈克与一个女性的一夜情,当他看到床上的被子时内心肯定是想到第一次进汉娜的家,看到她家凌乱的被子。同时窗外的电车就直接把他拉到对往事的回忆。这个镜头的回忆比较长,一直到迈克与汉娜骑自行车的旅行,汉娜在河里游泳,迈克在岸上给她写诗。而开头的凌乱被子与后来汉娜床上凌乱的被子就是近距离特写镜头,表现这段恋情对迈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回忆中给汉娜写诗的笔记本回归到现实中迈克手中的笔记本。这个私密的笔记本可以说是迈克与汉娜之间情感的备忘录,迈克一直收藏着,里面密密麻麻的记录了他和汉娜之间的往事,特别是他给汉娜寄的朗诵磁带。这里迈克手中的笔记本就是属于近距离特写镜头,近到我们可以到笔记本上的字母和日期,再次强调了笔记本对于迈克的重要意义。

现实中法庭的陈述,引发对回忆的追述,因为这是一个转折。在这里的时候汉娜由于拒绝升职,在和迈克做了最后一次亲密后,悄无声息的离开了这个城市。在这里,迈克在做了一番追忆后,不得不接受这个痛苦而又百思不得其解的现实。

回忆中迈克湖水游泳,出水一刻拉回到现实与女儿相见。这种表现手法在电影中经常采用,主人公入水前是一个场景,出水后又回答另一个场景。这个现实中,迈克见到了自己的女儿,由于自己的难以相处对女儿的成长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创伤。这就为下文总迈克对女儿坦白内心守藏多年的秘密做了铺垫。

现实中独自一人在车里引发自己作为法学院的实习生再一次见到汉娜,以及汉娜最终判终身监禁的回忆。迈克绝对想不到再次见到自己昔日的恋人会是在这种场合,自己作为法学院的实习生,是法律拥护者,而汉娜则是法庭审判的纳粹罪人。由于“二战”时期,希特勒为首的纳粹给全世界人们带来沉重的战争灾难,所以不仅其他国家人们痛恨纳粹分子,德国本土的人们也是痛恨纳粹分子。在这个场景里,迈克表现更多的是内心的情感纠葛痛苦,他想为汉娜洗脱一部分罪名,可又出于对汉娜作为纳粹的痛恨以及汉娜自身认罪原因的保密,他最终没有做出任何有意义的举动来帮助汉娜。在这一段里,有比较多的近距离特写镜头,其中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当汉娜被判终身监禁时,迈克泪流满面与汉娜面无表情的四目相对。在迈克的眼泪里,既表现了迈克内心的悔意和恨意,而在汉娜的麻木神情中,可以看出汉娜内心的秘密对她产生深刻的自卑。

回忆中电车将迈克牵引到另一个回忆的故事中去。这个故事是多年以后,迈克结婚生了个女儿,但是自己离婚了,出去对汉娜的愧疚和怀念,他做出了一个决定:把女儿送到母亲处看养,准备寄自己朗诵的磁带给监狱中的汉娜。这种行为持续到汉娜减刑出狱前期,由于汉娜没有亲人朋友,监狱方面只能联系到迈克,所以希望迈克能帮助出狱后的汉娜。在汉娜与迈克的一次会面中,汉娜终于见到了自己日思夜想的口中的“孩子”——迈克!由于迈克的回避,汉娜明白当年的恋情早就不值得一提,所以在出狱前汉娜选择自尽。期间有个近距离特写镜头,当汉娜和迈克见面时,汉娜伸手想握迈克的手,迈克犹豫了一下,把手伸过去,但是几秒后又把手缩回来。这个特写镜头,丰富分表现了人物内心世界,汉娜的欣喜与期盼,这告诉我们汉娜其实渴望得到迈克的关爱,是男女之间的爱,而不是亲情的关爱。而迈克的尴尬与犹豫,则告诉我们迈克对这段感情的抗拒,他不愿意在大众之下表现他与汉娜之间的恋情。

回忆中迈克完成了汉娜在遗嘱中交代的事情,然后回到了现实中迈克与女儿的谈话。迈克带女儿去汉娜的墓前,并向女儿坦述了整个故事的来龙去脉。故事的叙述似乎又回到开头,迈克岁在回家的路上由于生病偶遇岁的汉娜……这里导演采用了环闭式的叙述方式,是故事的讲述再一次回到开头,只不过第一次的讲述是迈克自我的独白,第二次则是想女儿的坦述。

导演合理的运用了以第一人称的回忆与现实穿插相结合为主的叙述方式,配合近距离特写镜头,辅以环闭式的叙述结尾,使电影的故事浑然一体,没有断层感,超脱了小说中原本需要读者去想象的空间,直接呈现在观众面前的就是一段完整的故事。

电影《朗读者》中人物的情感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随着剧情的发展而变化的,有直接流露、有含蓄隐晦、有纠结悔恨、有释然坦怀,多形式的情感表达的,丰富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立体形象。

那个夏季迈克与汉娜恋情的情感表达是直接流露的。迈克正值青春期,对成熟的异性有天然的好感,由于汉娜无意的帮助,擦起了她与迈克之间情感的火花。他们之间的情感发展是最自然的天性,情感中流露出来的是浓浓的荷尔蒙。当迈克的“你好美”到“我爱你”到策划与汉娜的骑行旅行再到河边为汉娜写诗,这些都是迈克对汉娜情感的流露,由开始的性转向爱。而汉娜作为成年女性,当她发觉迈克偷窥到自己的隐私时,当她发现迈克再次来住处找自己时,她突然意识到迈克的情感和生理需求。她很自然的和迈克发生了关系并走到了一起,陪迈克度过了一个美妙的夏季。所以,这个时期人物的情感表达是直接的,也是甜蜜的,只是维持的时间很短,但却成为人物终身难忘的情感回忆。

再次见到汉娜时,迈克内心的情感是纠结悔恨的。当初汉娜一字不留的离开了迈克,这对迈克后来的情感选择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包括后来迈克的婚姻生活,最终离婚。这个阶段,迈克对汉娜时恨意滔滔,恨她的不辞而别,恨她的狠心决绝。当迈克得知汉娜是纳粹分子,并参与杀害名犹太人时,他的恨意转移到对她身份——纳粹的痛恨,痛恨她的身份和恶劣的行为。作为六名看护人员之一的汉娜,她原本只是判刑4年6个月,可她出于自己是文盲的自卑否认了自己是文盲的事实,接受了法庭宣判的终身监禁。在比对笔迹时,迈克突然意识到汉娜是不识字,是文盲的事实。迈克犹豫要不要向法官坦白汉娜的这个事实,他犹豫要不要和汉娜见面说明情况,结果两者都没有付诸行动。他尊重汉娜自我保守秘密的决定,带着后悔,带着纠结和痛苦,泪流满面的看着汉娜被判终身监禁。所以,在这里情感的转化,迈克对汉娜不再是单纯的恨意,更多的是悔意,为了尊重汉娜保守秘密,也为了自己的秘密而痛苦的接受了汉娜终身监禁的现实。

迈克为汉娜寄朗诵磁带与汉娜监狱会面所表达的情感是含蓄隐晦的。在汉娜服刑多年后,出于对汉娜的愧疚和爱意,迈克开始疯狂的为汉娜寄自己朗诵的磁带。汉娜在迈克的磁带中学会了读书识字,并给迈克寄了很多信,但是迈克一封信都没有回复。从这个举动我们可以看出,汉娜内心是渴望得到迈克有温度的关爱回信而不再是一盘盘冰冷的磁带。而迈克则是无声的拒绝了汉娜,他爱汉娜但是已经过去了,他为她朗诵算是在为自己赎罪,通过赎罪的形式来表达对过去恋情的怀念。他通过朗诵磁带的形式告诉汉娜,他们的恋情只存在过去。而他们监狱中的会面则是更直观的体现了两个人物对这段忘年恋的态度。比如汉娜希望握手,而迈克的犹豫和拒绝;比如汉娜问迈克是否结婚,迈克说结婚了并有女儿可却离婚了(迈克说离婚并不是给汉娜希望,而是告诉汉娜他们之间的恋情深深影响到他后来的情感选择);比如迈克问汉娜是否想过以前的事吗?汉娜以为迈克是问他们之间恋情的回忆,而迈克即可否认不是他们的恋情,而是她作为看守间接害死人的往事。这些对话和动作,我们都可以看出,汉娜是渴望他们之间的感情现在还能得到迈克的认可,而迈克是含蓄、隐晦的表达了对这段感情的忘却,尽管不直接,但是却是压倒汉娜的最后一根稻草。所以,世事沧桑变化,物是人非,情感也不一样,表达的方式也不一样。我爱你,是在那个难以忘记的夏天,而现在我只是怀念和尊重那段情感,我愿意帮助你像亲人一样,而回不到过去的恋人。

迈克向女儿袒露自己的秘密,意味着释然接受自己与汉娜的忘年恋带来的负面影响——对所有人都不坦诚。由于汉娜给了迈克成熟的性爱和不一样的成熟情感,所以后来的迈克都在寻找汉娜的影子。他内心是封闭的,对所有人都不坦诚,他喜欢同为法院实习生的女生,和她发生关系,也是在她身上寻找汉娜的影子。迈克结婚了,有一个女儿,可女儿永远觉得自己做错了什么,而得不到父爱。迈克也和妻子离婚,没有再婚。在汉娜的墓前,他向女儿坦述了自己与汉娜之间的情感秘密,让女儿认识到父亲的情感世界。所以,这个举动就表明,迈克能接受把情感秘密向他人坦述的事实,那是因为他内心接受了这份情感带来带了自卑甚至是羞耻。可真正的没有功利性的情感又怎么会让人羞耻呢?

电影对于人物的情感评价是零度介入的,导演只是客观的阐述这样一个故事和一段情感。正是因零度的介入,所以才让观众在观影后有自我的人物情感评价。电影人物不一样的情感表达的背后是人物情感阶段性的转变,表达的是人物复杂的情感,也证实人是情感复杂的动物。

影片外表是情欲,骨子里其实是厚重而悲怆的历史。 ——腾讯娱乐

《朗读者》以其丰富的内容和多维的视角给观者以无限的思考与想,影片中对战争的反思、人性在面对罪恶时的矛盾,都吸引观众去解读、去阐释。——《法制日报》

《朗读者》所表现出来的主题不是单一的,它是杂糅了爱情追忆、历史问题、人性拷问等多方面主题,所以影片的主题也是值得我们探讨的一个方面。

忘年恋不是羞耻,更不会不被人接受,不被人接受的是个人的不坦诚的内心世界。岁和岁,相差了岁,汉娜几乎可以做迈克的母亲,但是这并不妨碍两人发展恋情。尽管他们的爱情始于情欲,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难以忘怀的爱情。这场忘年恋整整影响了迈克的大半辈子的情感生活,他远离自己的最初生活的城市(有迈克和汉娜回忆),对父母亲人不够坦诚,对女儿不够关心,对妻子不太在意(寻找汉娜的影子)。所以说,对于迈克而言,这段情感的发生不仅仅是当初情欲冲动的结果,带给迈克更多的是初恋带来的情感创伤,让他想忘记却又无法忘记汉娜,直到向女儿坦白之后他才算是真的走出了初恋的创伤。迈克一直以为自己的这件情感是可耻的,是不被他人接受的,所以他一直保守着这个秘密,也正是因为这个秘密,才造成迈克自我世界的封闭。当迈克第一次向受难者的女子玛瑟女士袒露他与汉娜之间的情感,她并没认为这是多么的惊世骇俗。当他向女儿袒露时,女儿也没觉得这种情感是不可接受的。所以,世俗中人们不是不能接受这种忘年恋,不能接受的是当事人的不坦诚和自我世界的封闭,因为这样影响的不仅是自己更多的是身边关心自己的人。

历史问题永远无法回避,只有正视历史问题才能更好的拥有明天。《朗读者》发生的背景就是“二战”结束后不久,当时德国处于纳粹党的统治之下。希特勒实行种族淘汰,在德国建立好几个集中营,大肆屠杀犹太人。战后,最为战败方德国的纳粹分子和参与纳粹屠杀行动的人员都受到了相应的审判,作为参与屠杀的汉娜,不可避免受到法庭审判。这本身就是一种正义的伸张,是符合当时德国国情需要的,表现德国民众不回避历史中的错误事实,并敢于纠正错误,为死去的人平反,不放过犯下历史罪行的纳粹分子。正是因为德国人的这种精神,才使战后德国国力得到迅速的恢复,经济取得长足的进步。影片中没有正面去描绘德国的社会状况,而是把正义的笔墨用在法庭的审判和当时作为法学院实习生们对历史问题的看待。历史问题不能矫枉过正,所以迈克的导师在讨论看守判刑时说:“维系社会的是法律,在奥斯维辛工作是不会被判刑,为了证实谋杀,必须先要核实意图,这就是法律。”而其中一个学生说要把参与纳粹行动人统统都斩首,显然这又和屠杀有什么区别。但是由于当时法律的狭窄,即使当事人知道行为是错误的,但是却不受法律制裁,只是受到道德的抨击,因为当时的法律是纳粹法律,谁能说在奥斯维辛集中营做看守的是违法的,它只不过是一个工作岗位。影片没有回避这种复杂的历史问题,而是通过法庭审判合理的解决了大部分历史问题:个被判有罪,6个谋杀罪名成立。而汉娜就是这6个人之一,因为她作为当时的看守,参与了那起教堂人谋杀案,只是她不是主谋,因为她是文盲,所以她只是一个麻木的执行者。可是由于她出于自尊和自卑,向法庭隐瞒自己是文盲的事实,而法官的自以为是也造就了汉娜被误判的结局。所以,不回避历史问题在电影中大到德国民众对纳粹行为的纠正,小到汉娜不回避自己在奥斯维辛集中营所从事的看守工作。只是大的问题算是合理的解决了,但是小的问题却被冤枉了,没人能理解,除了迈克。

人性是复杂的,既有无私的一面也有自私的一面,既有勇敢的一面也有懦弱的一面。电影中的人性拷问是比较让人纠结的,最主要集中体现在法庭对汉娜她们审判时人们的表现,以及后来汉娜服刑迈克自我救赎的过程。同为看守人员,同样参与了教堂人的谋杀,其他五个人联合起来陷害汉娜,一致指认汉娜是主管,是谋杀的主谋,是她写的报告。可事实是汉娜是文盲,不会书写,她又怎么会写报告,会是主谋呢?多么荒谬,人性的自私自利得到充分体现,可汉娜处于自卑,处于自己是文盲的自卑,认为文盲是一种耻辱,在核对笔迹时,默认了自己是主谋的莫须有“事实”。那汉娜的举动表面上是一种对秘密的自我保护,实际上是人性的的无私,她牺牲了自己保全了其他五个看守人员,因为她们只服刑四年半,而她却是终身监禁。

而法庭的审判长并不能主持正义,连汉娜不会写字也甄别不了,想当然的认为汉娜自我认罪了就是铁定的事实,却忽略了认罪背后的真实原因,这既体现了认为的疏忽和法律的漏洞——罪证不够严谨。同时也体现了人性在法律法规面前的自私,忽略法律适应的公正公平。法律原本是为保护私人的利益而存在,但不可避免地,竟然也会因它所要保护的私人利益而使其公正性受到践踏。当看到人性中的麻木、推诿、陷害、怯懦、逃避都不约而同地披着正义与和平的外衣,来对付一个裹挟在历史洪流中只是想隐瞒文盲和私情秘密的女人时,法律与屠刀根本没有什么分别。

汉娜由于不想让人知道她是文盲的事实,她放弃了工作中的升职,选择那些不需要识字的简单的工作,她承担了那些不属于自己的罪名和牢狱。但是她作为看守人员,只会简单的服从命令,在规则或者说是法律范围内做职责之内的事,而忽略了这些事的对与错。她竟然宁愿活活烧死人,也不打开教堂大门,放他们逃生。因为在她看来,放他们逃生就是她工作的失职,至于那些被关人的生死则不是她考虑的问题。所以通过这些事实反映出汉娜是一个人性麻木的人,在生命和法律规制面前,分不清孰轻孰重。而她一一承认自己的工作和罪行,又证实她人性中勇敢的一面。

唯一能帮助到汉娜的迈克在原本有机会的情况下却又放弃与汉娜的会面,不知道他是处于内心的怯懦还是对汉娜的恨意,他没有对汉娜伸出援助之手,最终让汉娜在监狱里度过余生。同时迈克又出于对汉娜的愧疚又主动给她寄朗诵磁带,但是在汉娜学会写字给他写信时,他又选择不回信,让汉娜在最后几年里放任自流,自暴自弃。所以说,在面对汉娜时,迈克身上更多体现的是人性的怯懦和逃避,总是在事后进行补救,直到汉娜自杀给他留下一生的悔恨,却一再忽略事情发生之前应该做的事情。迈克就是一个矛盾体,人性的光辉和黑暗、自私和无私、勇敢和怯懦在他身上都有体现。

电影《朗读者》对于人性的拷问无疑是深刻的,但是导演没有对人性中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做任何的评价,而是把评价的权力交给了观众,让观众去审判每一位当事人的人性。如果说影片有能体现人性种比较温暖的一面的话,那肯定就是汉娜的两次流泪,一次是听迈克朗诵时为人物所感动;一次是汉娜和迈克旅行在教堂里的流泪,也许是汉娜的反省后的流泪,也许是看到众多儿童他们欣欣向荣的生命力而深受感染而流泪。


结语:

《朗读者》作为年获奖颇多的一部文艺电影,在当时造成一定的轰动,因为它呈现给观众的不仅仅是一个爱情故事,更多的是故事背后的令人深思的历史问题和复杂的人性问题。因此,本文就从叙述方式、情感表达和主题探讨三个角度展示了该片的艺术魅力。

有的人为了自己的隐私秘密可以承受巨大的痛苦,直到走完生命的路程;有的人可以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做出违背道德甚至是法律的伪证,让自己“逍遥法外”;有的人可以为了自己的秘密而封闭自我一辈子,做一个不坦诚的人;有的人为了所谓的“正大光明”而忽视法律的公正公平。不管影片的价值观是如何,情感的零度介入和无观点的评价的,让影片留给观众的永远是值得回味的艺术魅力。

最近发表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