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文章分享_精选小说推荐_全网小说导航平台

网站首页 > 小说推荐 正文

印摩罗天小说最新章节,印摩罗天小说在线免费阅读-陌上阅读

baijin 2025-08-19 19:42:23 小说推荐 2 ℃
鲁迅和王国维:一个拼死剪辫子,一个舍身留辫子,却有同一个偶像

光绪三年(年),王国维出生于浙江海宁县。光绪十八年(年),王国维考中秀才。光绪十九年(年),王国维考举人落第。光绪二十三年(年),王国维再考举人,依然不中。光绪二十六年(年),王国维东渡日本,在东京物理学校学习数理。光绪二十九年(年),王国维应聘至通州师范学堂任教,教授心理学,哲学,伦理学,期间潜心研读了德国思想家叔本华,康德,尼采的著作,深受影响,写下《尼采之教育观》,《叔本华之遗传说》,《康德之哲学说》等文。

光绪七年(年),鲁迅出生于浙江绍兴。光绪十九年(年),祖父周福清科场舞弊案发,家道迅速衰落,“从小康坠入困顿”。光绪二十年(年),鲁迅参加秀才考试,不中。光绪二十八年(年),鲁迅东渡扶桑,在东京弘文学院师范科学习日语。光绪二十九年(年),鲁迅毅然剪掉辫子,成为班里第一个剪掉辫子的人。

鲁迅之所以剪了辫子,一是生活不便,二是受了屈辱。当时中国人到了日本,都留着辫子,像道士一样盘着,梳成一个髻,顶的制帽高高耸起,形同一座富士山。如果完全暴露出来,拖在脑后,被日本人看见,就会大声直呼“锵锵波子”,意为拖尾巴的奴才。也有解散辫子,盘的平平,但从帽檐处拖下发缕来,样子更为难看。

这帮清国留学生大体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速成班”,学上一年半载,甚至两三个月,就能回国工作,用现在话说,叫作“镀金”,这帮人不仅不舍得剪辫子,反而保护的很好,精心梳洗打理,“油光可鉴”,分外惹眼。王国维虽然不是速成班正式学生,但他来日本就是镀金的,仅仅呆了半年就回国了,所以他的辫子就保护的很好。一部分是鲁迅这种三年制的,需要在日本呆上很长时间,而且回国也没什么好出路,所以他们都想把辫子剪了,一身轻松。

但是这帮清国留学生是没有“剪辫自由”的。如果擅自剪掉辫子,便会遭到督学惩处。留日学生每省都有一名督学,监督学生们日常学习生活,负责发放留学官费。学生们慑于督学淫威,都不敢剪辫子。鲁迅被辫子困扰已久,年少气盛,便愤然去理发铺剪掉了辫子,成为和尚一样的光头(大家如果看过张雨绮版的白鹿原应该有个印象,张丰毅饰演的白嘉轩剪掉辫子后,便是剃了光头,其实当时很多剪辫子的都是剃光头,可见这个电影也是良心之作,这种小细节都能注意到。)。他一口气跑到好友许寿裳寝室,许寿裳看到他的模样,不禁推开桌子站了起来,大声笑着说,呵,“壁垒一新”。鲁迅伸手摸了摸自己头顶,也不禁笑了。

从此,每当遇到惊喜或者感动的时候,鲁迅都会本能的摸一下头,乃至成为他的“招牌动作”。

辫子剪掉了,后果很严重。由于他是江南班第一个剪辫子的人,所以特别惹眼。他很快遭到几个盘辫子同学的嗤笑和敌视,并且报告了督学。督学当众把他叱骂了一顿,而且扬言要停止他的官费,把他送回国内。

说实话鲁迅对此事非常忧虑。因为他是走投无路逼不得已才出来留学的,如果被送回去,一来无颜面对辛勤操持的母亲,二来前景堪忧,总得生活呀。学无所成,就只能去当绍兴师爷或者店铺学徒了。但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有贵人扶持。就在鲁迅一筹莫展之际,一起在东京同文书院自费留学的重庆人邹容带了几个人,拿着剪刀把该督学一顿暴打,还将其辫子剪了,高悬在留学生会馆的房梁上。督学报告了朝廷,邹容被迫回国,鲁迅逃过一劫。

当头发长成“板寸”长短时,鲁迅去照相馆照了一张相,送给了许寿裳,背面题了一首诗: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许多人其实都没有读懂这首诗,各种胡乱解释。这首诗是题在剪辫子相片上的,跟剪辫子关系很大。为啥“我以我血荐轩辕”,因为鲁迅剪辫子是冒了性命危险的。

鲁迅剪辫照

年,鲁迅弃医从文。他也通读了叔本华和尼采的著作,尤其被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所倾倒。查拉图斯特拉是拜火教创始人,如是说即他的神谕,书名相当于孔子曰,孟子曰,老子曰等意思。在这本书中,尼采声称“上帝死了”,呼唤“超人出世”,鲁迅对尼采的“超人说”非常欣赏。超人是道德的破坏者,偶像的破坏者,一切传统价值的破坏者。查拉图斯特拉孤独而寂寞,唯一陪伴他的是个死人。无独有偶,鲁迅也是孤独而寂寞的人,他经常一个人走进深山大泽,观察花鸟林叶,身边空无一人。

从年到年,鲁迅连续写了三篇重要论文:《文化偏至论》(年),《摩罗诗力说》(年),《破恶声论》(年)。对尼采的精神进化论的理解是这些文章的基调。鲁迅高呼“掊物质而张灵明,任个人而排众数”。意即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就得摒弃世间繁华,加强自我修养,坚持己见,不能随波逐流。这些思想跟尼采的“超人意志说”一脉相承。查拉图斯特拉说,我热烈的超人意志驱使我重新做人,宛若锤子雕琢石块。

宣统元年(年),王国维成名作《人间词话》发表。《人间词话》是王国维多年以来潜心研读历代词作编纂而成的“词论”,首提“境界”之说。王国维认为,作词的最高标准不是遣词造句,不是用典排律,而是“有意境”,但是意境这玩意儿,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属于“自我感受”。同样一首词,你觉得有意境,但是别人没觉得,那么便有争议。只有大家都觉得有意境,才是一首好词。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道,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三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意境说只是王国维一家之言,不过现在已经被所有作词人和读词人奉为圭臬,成为“黄金标准”。兹录我感觉王国维写的很有意境的两首词,与诸君共飨。

阅尽天涯离别苦,不道归来,零落花如许。花底相看无一语,绿窗春与天俱暮。待把相思灯下诉,一缕新欢,旧恨千千缕。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百尺朱楼临大道,楼外轻雷,不间昏和晓。独倚阑干人窈窕,闲中数尽行人老。一霎车尘生树杪,陌上楼头,都向尘中老。薄晚西风吹雨到,明朝又是伤流潦。

王国维的“境界说”其实是从尼采的美学思想脱化而来。尼采认为,“美是外观的幻觉”,人生本无意义,只有作为一种审美现象才有存在的价值。“美感是一种错觉”,人把自己映照在事物里,把一切反映他形象的事物认作美,美的判断是他的虚荣心。“美学是应用生理学”,是一种“特别的记忆和稍瞬即逝的感觉”。

十几年前,我漂泊江南,识一蜀中女子,肤白如雪,长发如云。有一天我们对坐闲谈,她斜靠在竹椅上,手里夹着一支烟,烟雾袅袅上升,与她绵柔的声音交相缠绕,阳光从窗外照了进来,将她黑色的长发幻成五彩之色,白臂上绒毛若隐若现,浮着细碎的汗珠。我在那一刻忽有恍若隔世之感,心想,这种“特别的记忆和稍瞬即逝的感觉”就是王国维所说的“意境”吧。

王国维留辫照

宣统元年(年),鲁迅回国。大清王朝是要辫子的,没有辫子就会受到嘲笑和侮辱,当时大清国有一门生意,便是制作假辫子。鲁迅在年回国探亲时,就曾花两块钱买过一条。年,鲁迅在杭州两级师范学堂教书,他决意不再装假辫子,留着一头五分长的头发,乱簇簇一团,也不怎么理。手中常拿一根被阿Q称为“哭丧棒”的手杖,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假洋鬼子”,为此“受尽侮辱”。

宣统三年(年),辛亥革命爆发,王国维举家避居日本。鲁迅听到这个消息,欣喜若狂。他和范爱农等几个没有辫子的好友大摇大摆走在街上,摸着自己的光头,从心底笑出声来,哈哈,终于也有这一天了。他说,我觉得革命最大的好处,便是从此我可以昂头露顶,慢慢地在街上走,再也听不到什么嘲骂。

很快,中华民国政府“除旧布新”,专门贴出告示,鼓励国人剪辫子:自武昌起义推翻清帝,重振汉室,凡我同胞,一律剪去胡辫。一声令下,国人便纷纷剪掉了辫子,就连居处深宫的溥仪皇帝,也剪去了小辫子。

年,年届不惑的王国维回国,人们惊奇的发现,他的后脑上还留着一条辫子。此时大清已经亡了五年,全国已经没有几个留辫子的人了。而且人们思想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认识到辫子“像猪尾巴似的摇来摇去”,很不雅观。

这里说一下另一个很出名的留辫子的辜鸿铭。学生们嘲笑他留辫子,他说,我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辫子是无形的。这句话被作为金句广为传颂,其实不值一驳。一个人的形容仪态,都是内外相称的,除非人格分裂。辜鸿铭留着有形的辫子,思想也非常保守,提倡纳妾,喜欢女人裹小脚,他“无形的辫子”也顽固得很。所以这句话只是狡辩而已。

王国维留了辫子,跟鲁迅剪了辫子一样,很快遭到了人们的嘲讽讥笑,每次上街,回头率特别高。为了减少麻烦,他深居简出,“恐遭意外之侮辱”。王国维对自己的辫子非常上心,每天早上让夫人给他梳头编发。有时候夫人烦了忙了,就跟他嘀咕,别人辫子都剪了,你为啥还留着啊。王国维说,既然留了,又何必剪呢。亲友学生都劝他剪辫,他始终不肯。

年,王国维成为清废帝溥仪“帝师”,任“南书房行走”,溥仪赏他“五品衔五品俸”,“紫禁城骑马”。王国维本是秀才出身,能得“如此殊恩”,感动的五体投地,将其视为一生莫大的荣誉。他高兴的跟朋友们说,以前这种殊荣即使二品大员也很难获得,我真是“特之又特矣”。

年,鲁迅杂文集《热风》出版,由于其中多次称引尼采的语句或阐发尼采的思想,徐志摩便称他为“中国的尼采”。时为鲁迅好友的刘半农也赠他一副“托(托尔斯泰)尼学说,魏晋文章”的联语,鲁迅对此非常认同。

尼采

年初夏,冯玉祥率领北伐军击溃张作霖,直逼鲁冀,京师震动。王国维好多朋友比如梁启超等人都纷纷离京避难去了,很多人劝王国维赶紧剪了辫子跑路,王国维不想剪辫子,他说,我不能再受辱,我受不得一点辱。在他看来,剪辫乃是“奇耻大辱”,是可忍,孰不可忍。王国维投湖自尽后,鲁迅评价他“在水里将遗老生活结束,是老实人”。

对于王国维为啥坚持留辫子,学界有很多解释,主流说法便是“忠清”。大清虽然亡了,但他是“大清遗民”,所以留辫子以示忠心。就如大明亡后,明的遗民朱舜水顾炎武等人依然着汉人衣冠,决不剃发易服一样。王国维去世后,好友罗振玉代他向清废帝溥仪作了一道“临终遗折”,并为王国维请谥赐祭。据溥仪晚年回忆,我看到这篇充满孤臣孽子情调的临终忠谏的文字,大受感动。遂发了一道“上谕”,王国维“孤忠耿耿,深堪恻悯,加恩谥予忠悫(读如确),赏给陀罗经并大洋两千元”。

危身奉上曰忠,诚以致志曰悫。

年7月日下午,落日西沉,王国维葬在清华园外,墓碑上刻着谥号“王忠悫公”,坟地四面都种了树。

孔子说,求仁得仁,何所怨焉?王国维一生追求“忠清”的名声,身后也得到了这个名声,可谓死而无憾了。

年月日,鲁迅写下最后一篇文章《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最后一次提到了辫子。他说,假使都会上有一个拖着辫子的人,三十左右的壮年和二十上下的青年,看见了恐怕只以为珍奇,或者竟觉得有趣,但我却仍然要憎恨,愤怒,因为自己是曾经因此吃苦的人,以剪辫为一大公案的缘故。我的爱护中华民国,焦唇敝舌,恐其衰微,大半正为了使我们得有剪辫的自由,假使当初为了保存古迹,留辫不剪,我大约是决不会这样爱它的。

也不知道鲁迅在北平期间有没有见过王国维,有没有“憎恨,愤怒”。


我们为什么要读鲁迅?抛开一切高大上的评价不谈,鲁迅文章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便是他异于常人的对社会对人生的敏锐深刻的洞察力。《红楼梦》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我们常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名师指路,鲁迅便是一位能让你“世事洞明人情练达”的名师。他的一生饱经沧桑,久历世事,他把所有感悟和理解毫不吝啬的写在诗歌中,散文中,小说中,杂文中,指引你前进的方向,照亮你奋斗的前程。读鲁迅书一卷,胜读他人书万卷。

这套新编鲁迅全集,原价元,活动价只需元,每本不到十块钱,喜欢的朋友赶紧点击下方图片入手一套吧。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src="//mp.toutiao.com/mp/agw/mass_profit/pc_product_promotions_js?item_id="></script>
最近发表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