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文章分享_精选小说推荐_全网小说导航平台

网站首页 > 小说推荐 正文

和妹妹的那些小事全文阅读_竹影随行_八毛小说网

baijin 2025-08-19 19:43:38 小说推荐 2 ℃
“林下烟霞彼美人”:明清女诗人对园林的情思与想象

那年我二十岁,被称为"老高"的知青小组长高建国对我说:"老贾,咱明儿个星期天,组织大伙儿去河边钓鱼。"

他站在我们宿舍的油灯下,脸上的表情在摇曳的灯光中显得格外认真。

我躺在铺上,合上了正在读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点了点头。

我叫贾铭志,是年从北京来到东北黑土地上的知青。

那时的我们,背负着"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使命,怀揣着青春的热血和理想,离开城市,来到这片黑土地上。

高建国是我们这批知青中年龄最大的,今年已经二十三岁了。

他性格沉稳,为人踏实,是我们大家都信任的小组长。

除了我和高建国,还有十几个知青,分住在村子东头的两间大土屋里,男女分开。

我们白天在地里干活,晚上挤在煤油灯下看书、聊天,偶尔也会组织一些活动,比如唱歌、朗诵诗歌,或者讨论国家大事。

那是年的春天,东北的春天来得晚,去得也快。

土地刚刚解冻,村子周围的杨树已经冒出了嫩绿的新芽,地里的活计也逐渐多了起来。

第二天一早,我们一行十几个人,带着自制的钓鱼竿和铁皮饭盒,沿着田埂向村子东边的小河走去。

春日的阳光暖洋洋地照在身上,田野里弥漫着泥土解冻后的芬芳。

远处,山坡上的杨树林在微风中摇曳,像是在欢迎我们的到来。

河水清澈见底,冰雪融化后的水流欢快地奔腾着,仿佛在诉说冬天的离去。

我们沿着河岸找了个平坦的地方坐下,开始了期待已久的钓鱼活动。

就在这次钓鱼活动中,我第一次注意到了李秀芝。

李秀芝是村里贫农李大叔的女儿,今年十九岁,圆圆的脸蛋,黑黑的眉毛下是一双明亮的大眼睛,说话的时候总是低着头,显得既害羞又倔强。

那天她穿着一件灰蓝色的棉袄,袖口和领口都已经磨得发白,却依然整洁干净。

她是来给我们送午饭的,一个人挑着两大筐热腾腾的窝窝头和咸菜。

"来,大家吃饭啦!"李秀芝放下扁担,揉了揉发红的肩膀,招呼大家。

高建国连忙放下钓鱼竿,走过去帮她卸下另一个筐子:"秀芝,你一个人扛这么重的东西,怎么不叫我们去帮忙?"

"没事儿,我力气大着呢。"李秀芝不好意思地笑了笑,露出两个小酒窝。

我注意到高建国看李秀芝的眼神有些不同,温柔中带着几分小心翼翼。

而李秀芝虽然表面上很镇定,但每次与高建国说话时,脸上总会不自觉地泛起红晕。

窝窝头虽然粗糙,但散发着诱人的香气,配上酸辣爽口的咸菜,在这户外的环境中,竟然比城里的饭菜还要香甜。

我们围坐在河边,边吃边聊,笑声在春风中飘散开来。

吃过午饭,李秀芝收拾好餐具准备回村。

高建国主动说要送她一段路:"秀芝,我送你回去吧,这担子太重了。"

看着他们并肩走在田埂上的背影,我忽然意识到,或许在我们不知道的时候,他们之间已经有了某种特别的情感。

高建国的背挺得笔直,不时侧头和李秀芝说着什么,而李秀芝则时不时低头笑着,脚步轻快地走在田埂上。

阳光洒在他们身上,勾勒出一幅动人的剪影。

夏天很快到来,我们的生活也逐渐进入了正轨。

白天在地里干活,晚上回到宿舍休息。

高建国变得有些心不在焉,经常一个人发呆,有时候饭也吃得很少。

我们都察觉到了异常,但谁也没有点破。

有一次,我在地头休息时,看到高建国和李秀芝在远处的树林边低声交谈。

他们站得很近,李秀芝不时低头笑着,高建国则认真地说着什么,眼神中充满了温柔和坚定。

七月的一个傍晚,我正在井边打水,李秀芝挎着竹篮过来了。

她看了看四周,确定没有其他人,小声对我说:"老贾,有时间吗?我想和你聊聊。"

我点点头,跟着她走到村口的老槐树下。

夕阳的余晖透过树叶的缝隙,在地上洒下斑驳的光影。

李秀芝站在树下,手指不停地绞着衣角,欲言又止。

"是关于老高的事吗?"我试探着问道。

李秀芝的脸一下子红了,但她没有否认,只是点了点头:"我和高建国...我们..."

"你们处对象了?"我帮她说完了后半句。

她再次点头,眼睛里闪烁着幸福和忧虑交织的光芒:"可是我爹不同意。他说知青早晚都要回城,不会在农村待一辈子的。"

我沉默了。

李大叔的顾虑不无道理。

虽然我们口口声声说要扎根农村,但谁也不知道未来会怎样。

如果政策变了,知青们都回城了,留下的那个人该怎么办?

"老高是真心的。"似乎看出了我的犹豫,李秀芝急切地说,"他说他愿意一辈子留在农村,和我一起种地。"

"可是你想过没有,如果他真的留下来,意味着什么?"我轻声问道。

李秀芝沉思片刻,坚定地说:"意味着他要放弃城市的生活,放弃他的父母和亲人,放弃他原本可能有的未来。"

"你愿意让他为你做这样的牺牲吗?"

"我不想让他牺牲什么,但我也不能没有他。"李秀芝的眼中泛起泪光,"老贾,你说我该怎么办?"

我拍了拍她的肩膀:"我相信老高的为人。你们的事,我会支持的。但最终的决定,还是要你们自己做。"

那个夏天,高建国和李秀芝的恋情成了村里公开的秘密。

大多数知青对此持支持态度,但也有一些人担心这会影响高建国将来回城的机会。

村里的老人们则普遍持反对意见,他们不相信城里来的知青会真心实意地留在农村。

高建国多次去李家提亲,都被李大叔拒绝了。

李大叔是村里有名的犟脾气,他坚持认为,城里人和农村人是两个世界的人,不该有什么瓜葛。

"你们知青迟早要回城,到时候留下我女儿一个人怎么办?"李大叔常常这样说。

高建国每次都耐心地解释:"叔,我是真心实意想留下来的。我爱秀芝,愿意和她一起在这里生活一辈子。"

但李大叔始终不为所动,甚至威胁要断绝与女儿的关系。

八月的一个雨夜,高建国敲开了我们宿舍的门。

他全身湿透,脸色苍白,眼睛却异常明亮。

"老贾,我决定了,明天就去公社登记结婚。"他的声音很平静,但我能感觉到其中蕴含的坚定。

"李大叔同意了?"我惊讶地问道。

高建国摇了摇头:"没有。但我不能再等了。秀芝怀孕了,已经两个月了。"

这个消息如同一道惊雷,在我脑海中炸开。

按照当时的道德观念,婚前怀孕是极为严重的错误。

如果被大队知道,不仅高建国和李秀芝会受到批评,甚至可能影响到我们整个知青点的声誉。

"你考虑清楚了吗?"我严肃地问道,"这不是小事。"

"考虑清楚了。"高建国的目光坚定不移,"我爱秀芝,愿意一辈子和她在一起。如果因此回不了城,那就回不了城吧。"

我看着他湿漉漉的头发和衣服,突然明白了他刚才是冒着大雨从李家赶回来的。

"你去见李大叔了?"

高建国点点头,苦笑道:"他气得要命,说要和秀芝断绝父女关系。秀芝哭得很厉害,我不忍心看她这样,就答应明天就去公社登记。"

"你有地方住吗?"我问道,心里已经开始为他们考虑实际问题。

"大队长说可以给我们安排一间房子,就在村子另一头的那排土房里。"高建国说,"虽然条件简陋,但总算有个栖身之所。"

第二天一早,高建国就带着李秀芝去了公社。

他们没有告诉任何人,连李大叔都不知道。

直到下午他们回来,手里拿着红色的结婚证,李大叔才知道事情已成定局。

李大叔气得差点晕过去,连续几天不和女儿说话。

村里的人议论纷纷,有人说李秀芝不自爱,有人说高建国是在利用农村姑娘留在农村。

但更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人,都被他们的勇气所感动。

知青点的领导找高建国谈话,批评他行为不当,但最终还是接受了既成事实。

高建国和李秀芝搬到了村子另一头的一间小土屋里,开始了他们的新生活。

那间土屋很小,只有一个房间,墙壁上的泥皮已经脱落,窗户纸也有些破损。

高建国用从知青点带来的书报糊了窗户,又找来一些木板,做了简单的家具。

李秀芝则把家里原本就不多的衣物和日用品整整齐齐地摆放好,又用野花装饰了窗台。

虽然条件艰苦,但他们的小家充满了温馨和爱意。

日子一天天过去,李秀芝的肚子一天天大起来。

高建国比以前更加勤奋地工作,为了多挣一些工分。

每天天不亮就出门干活,直到太阳落山才回家。

李秀芝的身体一直不太好,但她仍然坚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活计,比如喂猪、喂鸡、织毛衣等。

有一天,我去他们家串门,看到李秀芝正坐在门前的小板凳上缝制婴儿的衣物。

她的脸色有些苍白,但眼神却很温柔,嘴角带着幸福的微笑。

"秀芝,你还好吗?"我关切地问道。

"挺好的。"她轻抚着隆起的腹部,"就是有时候会觉得头晕,医生说是贫血,没什么大碍。"

"那你要多注意休息,别太操劳了。"

李秀芝笑着点头:"老贾,你别担心。建国哥对我可好了,不让我干重活,每天还变着法子弄好吃的给我补身子。"

正说着,高建国从地里回来了,手里还提着一只野兔。

"今天在地里看到的,抓来给秀芝补身子。"他献宝似的说,脸上满是喜悦。

那一刻,看着他们相视而笑的样子,我突然觉得,或许留在农村对他们来说真的是最好的选择。

李大叔的态度也在慢慢软化。

一开始,他拒绝去女儿家,甚至在路上遇到高建国也假装没看见。

但随着时间推移,特别是看到女儿虽然生活清苦但很幸福,他的心结也逐渐解开。

有一次,他偷偷地给女儿送去了自家腌的咸菜和一些自留地里种的蔬菜。

虽然他没有明说,但这种行动已经表明了他开始接受女婿的存在。

那年秋天,村里迎来了丰收。

金黄的玉米棒子堆满了晒场,红彤彤的高粱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沉甸甸的谷穗低垂着头,仿佛在向勤劳的农民致敬。

高建国和我们一起参加了秋收,他比任何人都干得起劲,好像要证明自己真的能够胜任农村的生活。

夜晚,我们围坐在知青点的院子里,喝着自酿的高粱酒,聊着各自的生活和未来。

高建国不再像以前那样畅谈回城后的计划,而是更多地讨论如何改善农村的生产条件,如何提高粮食产量。

"老贾,你说咱们能不能在村里办个夜校,教老乡们识字?"他兴致勃勃地问我,眼睛在油灯的映照下闪闪发光。

"这个想法不错。"我点点头,"知识改变命运,让更多的人学会读书写字,对村里的发展肯定有好处。"

"那咱们就这么定了!"高建国拍了拍手,"明天我就去和大队长商量。"

就这样,在高建国的倡议下,我们在村里的礼堂办起了夜校。

每天晚上,有十几个村民会来上课,其中就包括李秀芝和李大叔。

看着李秀芝认真地在本子上写字,李大叔在一旁默默地学习,高建国脸上的笑容比任何时候都要灿烂。

那年冬天,东北的大雪封住了山路。

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李秀芝突然临产。

高建国背着她在齐腰深的雪地里艰难前行,想要赶到十里外的卫生院。

风雪中,他的身影摇摇晃晃,但步伐却异常坚定。

李秀芝紧紧地搂着他的脖子,忍受着阵痛,不时发出低低的呻吟。

"再坚持一下,马上就到了。"高建国气喘吁吁地说,脚下的步伐却一刻也不敢停歇。

幸运的是,半路上遇到了赶牛车回村的李大叔。

看到女婿背着满头大汗、脸色苍白的女儿,李大叔二话不说,把他们拉上牛车,一路赶到了卫生院。

雪越下越大,牛车在雪地里艰难前行,车轮不时陷入积雪中,需要李大叔和高建国一起推车。

"爹,你们小心点。"李秀芝虚弱地说,眼中满是担忧。

"别担心,我们没事。"李大叔头一次对女婿露出了关切的眼神,"你保重自己和孩子。"

高建国感激地看了岳父一眼,更加使劲地推着车轮。

当他们终于到达卫生院时,三个人都已经浑身湿透,冻得发抖。

那一夜,高建国在卫生院的走廊上来回踱步,直到天亮才听到婴儿的啼哭声。

医生告诉他,母子平安,是个健康的男孩。

高建国激动地冲进产房,看到躺在床上的李秀芝疲惫但幸福地微笑着,怀里抱着一个皱巴巴的小婴儿。

那一刻,他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咱们给孩子取个什么名字好呢?"李秀芝轻声问道。

高建国思考了一会儿,说:"就叫李新生吧。新的生命,新的开始。"

李大叔站在一旁,默默地望着外面纷飞的大雪,眼角有些湿润。

当他转过身来,看着床上的女儿和外孙,以及站在一旁的女婿,脸上的表情柔和了许多。

"新生...好名字。"他轻声说道,这是他第一次对女婿的决定表示赞同。

高建国惊讶地抬头,正好迎上岳父的目光。

两个男人之间,似乎有某种无言的默契和理解。

孩子的出生,彻底改变了李大叔的态度。

他开始经常去女儿家,帮忙照顾孙子,有时还会带一些自家种的蔬菜和水果。

村里的人看到这一幕,也不再说闲话了。

相反,许多人都被高建国的真心所感动,开始接纳这个特殊的家庭。

春天来临时,高建国在自家门前的空地上开辟了一片菜园。

他从城里寄来的种子书上学习种植技术,种下了各种蔬菜。

李秀芝则在窗台上种了几盆鲜艳的花朵,让简陋的土屋顿时充满了生机。

小新生渐渐长大,成了村里最受欢迎的小宝宝。

他有着父亲的眉眼和母亲的笑容,天真无邪,活泼可爱。

每当他咿咿呀呀地笑起来,整个村子似乎都变得明亮了。

高建国将自己融入了农村生活,学会了犁地、播种、收割等各种农活。

他的手上长满了老茧,皮肤被太阳晒得黝黑,但眼神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坚定和平静。

他不仅在田间地头勤劳工作,还利用自己的知识,帮助村民解决各种问题。

有时候是修理坏掉的收音机,有时候是帮助孩子们解答功课上的疑问,有时候则是为村民写信或者填表。

渐渐地,他成了村里不可或缺的一份子,连最初反对他的老人们也开始称赞他的为人。

年的春天,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一些知青开始陆续返城。

我接到了回北京的通知,高建国也收到了。

面对这个选择,高建国没有丝毫犹豫,他选择留下。

"我的家在这里,我的根在这里。"他拍着我的肩膀说,"老贾,你回去吧,替我看看首都的变化。"

我看着眼前这个曾经意气风发的城市青年,如今已经变成了一个成熟稳重的农村汉子。

他的皮肤被太阳晒得黝黑,手上满是老茧,眼角已经有了细细的皱纹,但眼神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坚定和平静。

"你真的不后悔吗?"我不禁问道。

高建国摇摇头,笑道:"怎么会后悔?我有爱我的妻子,可爱的儿子,还有慢慢接纳我的岳父。更重要的是,我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和意义。在这里,我能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

他指了指村口新修的桥和学校:"你看,这些都是我们大家一起努力的成果。我觉得,比起回城里做一名普通工人,留在这里或许能做更多实实在在的事情。"

我沉默了,心中充满了敬佩和一丝羡慕。

或许正是这样的选择和坚持,才让高建国找到了真正的幸福。

离开前的那个晚上,高建国一家人设宴为我送行。

李秀芝做了一桌子的家常菜,李大叔带来了自家酿的米酒,小新生也在一旁咿咿呀呀地学说话。

我们围坐在一起,吃着饭,喝着酒,聊着过去的日子和未来的打算。

"老贾,你回城后,一定要好好工作啊。"高建国举起酒杯,眼中闪烁着真诚的光芒,"别忘了写信告诉我们北京的变化。"

"一定,一定。"我也举起酒杯,与他轻轻碰杯,"你们在这里也要照顾好自己。有机会,我一定回来看你们。"

李秀芝抱着小新生,温柔地看着丈夫:"建国哥,你真的不后悔留下来吗?"

高建国摇了摇头,坚定地说:"不后悔。有你们在,这里就是我的家。"

李大叔喝了口酒,突然说道:"建国,我以前看走眼了。你比我见过的任何城里人都要踏实,都要有担当。是个好女婿。"

高建国眼眶一热,赶紧端起酒杯:"爹,谢谢你的认可。我一定会好好对秀芝和新生,不会让您失望的。"

两个男人相视一笑,一切尽在不言中。

第二天一早,我背着行囊,踏上了返城的路。

村口,高建国一家人和许多村民都来送行。

高建国紧紧握着我的手,眼中含着泪水;李秀芝抱着小新生,不停地嘱咐我路上要小心;李大叔则默默地站在一旁,时不时擦一下眼角。

"老贾,记得常写信啊!"高建国大声喊道,声音有些哽咽。

"一定!"我挥挥手,眼眶也有些湿润。

随着汽车的发动,我离开了这个生活了两年的村庄,离开了这片黑土地,也离开了我的朋友们。

透过后窗,我看到高建国搂着李秀芝的肩膀,他们站在那里,一直目送我离开,直到汽车转弯,再也看不见他们的身影。

回到北京后,我很快融入了城市的生活。

工厂的工作忙碌而充实,城市的变化日新月异。

但我始终没有忘记在东北的那段岁月,没有忘记高建国和他的家庭。

我们经常通信,分享各自的生活和变化。

从他的信中,我得知小新生已经上幼儿园了,村里通了电,李秀芝怀上了第二个孩子。

高建国被选为了村里的民办教师,负责教小学生们语文和算术。

每当看到他充满热情的文字,我就能想象出他在乡村学校教书的样子,想象出他和家人幸福生活的画面。

两年后,我休假回东北探望高建国一家。

当我再次踏上那片熟悉的土地时,发现村子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

新修的水泥路取代了泥泞的土路,不少土房换成了砖房,村口还建起了一座小型的粮站。

高建国的家也搬进了新建的砖房,虽然简朴,但干净整洁,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院子里,一个小女孩正在玩耍,看到我进来,怯生生地躲到了李秀芝身后。

"这是我们的女儿,叫李希望。"李秀芝笑着介绍道,脸上满是母亲的骄傲与喜悦。

小新生已经长成了一个活泼的小男孩,见到我便兴奋地拉着我的手,要给我看他的图画书和小玩具。

高建国比我记忆中更加成熟稳重,眼角的皱纹深了些,但眼神中的坚定和满足感却更加明显。

"老贾,这些年你变化不大啊。"他拍着我的肩膀笑道。

"你倒是变了不少,越来越像个地道的农民了。"我打趣道。

高建国爽朗地笑了:"那是自然,我现在可是正经八百的农村教师,还是村里的会计呢!"

晚饭后,我们坐在院子里,李秀芝泡了茶,高建国点起了烟袋。

夏夜的微风拂过脸颊,带着田野和泥土的清香。

远处,麦田在月光下泛着银色的波浪,蛐蛐的鸣叫声此起彼伏。

"老贾,你说我当初的选择对吗?"高建国突然问道,目光望向远方。

我沉思片刻,真诚地回答:"对。因为你选择了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而不是随波逐流。你在这里找到了爱情、家庭,还有实现自我价值的方式。这不正是人生最大的意义吗?"

高建国点点头,眼中闪烁着满足的光芒:"是啊,虽然生活艰苦了些,但我从未后悔过。每天看着孩子们在课堂上认真学习的样子,看着村子一天天变好,我就觉得无比充实和满足。"

李秀芝靠在丈夫肩上,柔声说道:"建国哥,多亏了你这些年的坚持和付出,我们的生活才越来越好。"

高建国握住妻子的手,轻声说:"不,是多亏了你的支持和理解。如果没有你,我不会有今天的幸福。"

多年后的一个冬日,我坐在北京的办公室里,收到了一封来自东北的信。

信是高建国写的,字迹依然工整有力。

他在信中告诉我,他和李秀芝又生了一个女儿,取名李希望;小新生已经上小学了,是班里的优等生;李大叔身体还好,每天都会来他们家吃晚饭;村里的条件也在逐渐改善,已经通了电,还修了水泥路。

最让人欣慰的是,高建国已经被正式任命为村小学的校长,他那些年来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得到了认可。

看着信中附带的一张全家福,我的眼眶湿润了。

照片上,高建国和李秀芝站在中间,两个孩子站在前面,李大叔坐在一旁的椅子上。

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背景是一栋新盖的砖房。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

从最初的质疑和反对,到最终的理解和祝福,高建国和李秀芝的爱情故事成为了那个年代的一段传奇。

他们用自己的坚持和真心,证明了爱情可以跨越城乡的界限,真情可以打破世俗的偏见。

在那个物质匮乏但精神丰富的年代,他们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也为我们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爱情和选择。

如今,每当我回忆起那段知青岁月,心中总会涌起一个问题: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是否已经忘记了那种为爱情勇敢坚持、为理想无畏前行的纯粹勇气?

最近发表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