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文章分享_精选小说推荐_全网小说导航平台

网站首页 > 小说推荐 正文

聚小说-官网-全网唯一聚合书源平台-笔趣阁

baijin 2025-08-19 18:48:23 小说推荐 4 ℃
百岁书翁江澄波逝世,他用一生守护古籍善本|逝者

南都讯 记者朱蓉婷 藏书家韦力先生,以爱书之心,凭一己之力,爬疏历史资料,走访古旧书店,与谈旧书店主,将其所见、所感与所思,集结成“芷兰斋书店寻访三部曲”,近日由中华书局出版。

“三部曲”分为《书坊寻踪:私家古旧书店之旅》、《书肆寻踪:古旧书市场之旅》、《书店寻踪:国营古旧书店之旅》三个部分,从私家古旧书店、古旧书市场与国营古旧书店三个不同角度,完整展现了当下中国古旧书业的现状。

从布衣书局、毛边书局、文学山房、神州旧书店,这些各具特色的私家古旧书店,到曾兴旺一时,后由盛转衰的国营书店,如北京的中国书店和上海的上海书店……韦力先生以爱书之心、嗜书之癖,一一走访了这些式微中的文化景观,兼以旁搜博采,探讨衰落根由,记录历史痕迹。

文章不仅记述了各家书店的创办始末、经营状况和库存菁华,同时还记录了来往与坚守在古旧书业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及彼此交游之掌故,文字风趣,图片丰富,读来既可拓宽眼界,又可作为“古旧书寻访指南”,按图索骥。

韦力对南都记者说,“三部曲”是他与书有关的写作系列中的一个分支,未来,他还会继续寻访古代书院、古代文庙,并出版寻访实录。

【访谈】

古旧书业的历史与传承

南都:你从私家古旧书店、古旧书市场与国营古旧书店三个不同层面去展开寻访,就你观察,三者目前的经营状态有何差异?

韦力:古旧书街往往是历史形成的,比如北京的琉璃厂,在明万历年间就已经有古书买卖,古时科举考试,全国举人都来京城参加进士考试,他们都住在外城一带,身上带着大量考试参考书,因为路途遥远书太重,考生会把书在当地卖掉再返回家乡,买卖多了就形成一个市场,这就是琉璃厂的来源。再比如上海的福州路,在满清民国的时候又叫四马路,这里也是因为很多书籍商铺汇集行成了书街。这些市场大多与其他门类的收藏品融合在一起,故很多爱书人都会到各地的古玩市场去淘书。

而各地国营旧书店的来源比较特别,年到年间公私合营时期,每座城市上百家旧书店合并,只保留一家书店,北京的叫中国书店,上海的叫博古斋,连同书源也合并了,于是就成了很大的古旧书集散地。此后的一些年,各地国有的古籍书店和古旧书店,有的被兼并,有的停业,有的已倒闭,各地的国有古旧书店数量迅速减少。进入新世纪,当我开始在各地有意地记录国有古旧书店时,其数量仅得本书所写的这些家。正是因为国有古籍书店的特殊性,我认为有必要对其一一走访,并将其现况以及相应的历史记录下来。

书店一直在开开关关,很多我访过的书店,到今天都找不到踪迹了,当然,有些情况也在变化之中,本书完稿之后,我又听闻两家国有古籍书店再次开门迎客的消息。古旧书业和其他行业一样,都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

南都:你是通过什么渠道了解到这些书店的,这些店主面对你的寻访是什么反应?

韦力:通过自己查资料再找当地朋友落实。资料就是在研究中国典籍史、书史的著作中找线索,做札记笔记,汇集起来,等到合适的机会就选一条路线去探访。有的书店我打过交道,买过书,和店主本来就熟识。联系不到的就找朋友打听。

每一家旧书店都是我一一去采访的。店主基本都很乐意接受访问,他们知道我喜欢书,藏书多年,知道这个行当的问题所在,所以他们都很乐意回答。

南都:你寻访的古旧书店都有哪些文化名人的踪迹?

韦力:苏州的文学山房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就很多名人到访,黄裳、阿英都到过店里选购书籍,古旧书这个行当里,是很容易见到名人的,文化名人为了写书、找资料经常去访书,比如像施蛰存,当年他为了写书大量购入碑帖,和各个古旧书店打交道。当年古旧书店有邮购功能,固定发一些目录,在上面勾选后邮购,这是在晚清就开始实行的做法,到民国年间一直风行,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还有这种做法。古旧书店和很多文化名人都有直接关系,比如郑振铎就大量买书,鲁迅日记中就有记载,不管北京还是上海,郑振铎每隔几天就要去一趟书店买书买碑帖。按照鲁迅的说法,文人书房里的书,就像绿林好汉的盒子炮一样,会长期与之打交道。

南都:当中有没有独具特色、令你印象深刻的案例?比如你在书中提到接续了六代的文学山房,私人旧书店里这样的例子多吗?

韦力:文学山房晚清时就已经存在了,今天还在经营。江澄波老先生年逾九十,他的孙女也在店里帮忙,如果算上这一代,已经是六代经营了。像这样的家族继承,中间也有断档,年到年,当时文学山房合并进了苏州古籍书店,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又重新开起了书店。旧书店里一直延续不断档的几乎没有,像江澄波老先生,再开的时候改了一个字,叫文育山房,因为再用原来的牌子手续上说不通。但是近些年各地在恢复老字号,“文学山房”又是百年老店,有关部门就同意他用回“文学山房”,把断档了几十年的老字号接续了起来,是这么一个曲折的过程。

历史悠久的再比如开封的书店街,从北宋算起已经有了近千年历史,到今天依然叫书店街,是一个像活化石一样的地方。

古旧书业的困难与变化

南都:根据你的寻访观察,目前古旧书业面临的经营困难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韦力:古书(指线装书)和其他书最大的区别在于货源量少。新文化运动之后,出版的古书就很少了,逐渐由洋装书一统天下,所以古书的量是有限的,加上图书馆大量收购,古书大量存在公共图书馆里,图书馆又不参与市场流通,新出来的书变不成古书,只能叫旧书,古书被视为收藏品,书店为了维持经营,必须大量卖二手旧书,这是国内古旧书业的状态。

另一方面,私人古旧书店的难,在于选择上的。买新书,有想要的就去买,但买旧书,选择余地就变得很小,我想买,但没人卖就没办法了,这是新书和旧书两种完全不同的经营方式。古旧书店想走出独特的特色经营,难度太大,因为它是个被动收获的过程,书店的生存全在于货源的质量。

但特色经营也不是完全没有,比如卖一些当地的相关文献,各地古旧书店往往都有这个板块,比如南京学人书店专门有几个书架陈列与南京研究有关的著述。这种越专的书,市场普及量少,只能在当地买到,也算是特色经营吧。

再比如说近些年兴起的“家谱热”,使得很多人去找老家谱,产生了一些专卖家谱的书店,但最后还是面临这个问题:越卖越少。如果只卖家谱,店就很难经营。

对古旧书店业来说,最重要的永远是货源,不像新书源源不断地生产,国营书店这种货源大的,日子就好过,市场价格的提高反而利于它利润增多,新起的私人旧书店因为没有货源底子,书价越贵进货就越贵,售价太高就影响销售,所以古旧书业是否能经营好,基本就看店主能否拿到好货源。新起的古旧书店如果能遇到特殊机会,突然进到一批古旧书,就等于挖到了金矿,日子一下能好过好几年。总的来说,书籍的流通史就是一个聚聚散散的过程,任何一个藏书家的所聚,最终还是要散到不同人的手中,这个聚散就给古旧书业以经营的机会。

南都:另一方面,古籍走入拍场的二十多年,改变了原本的古籍流通渠道,古籍拍卖在中国古书流通史上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韦力:古书拍卖我也关注了很多年,从年开始,对中国古旧书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整个古书流通史上,拍卖的出现是一个彻底的变化。古书店不管你卖多少,都是一个固定价钱,卖家只能接受一个谈妥的价钱,但拍卖场又很多意外性,可能一本不是很引人关注的书,因为两个人的争抢得到一个很高的价钱,这给书主一种很强的心理暗示:把书送到拍卖会上有可能卖一个更好的价钱,而卖给旧书店,因为店主都懂行,只能给你一个合适的价钱,很多人宁可把书送到拍卖会,也不愿卖给古旧书店,这就使得古旧书店的书源就更加雪上加霜。

但不论拍卖还是买卖,对书籍的保护都有好处。明代《永乐大典》有一万一千多册,现在只剩下四百多册。曾经有一个农村妇女把一册《永乐大典》裁了下来,用来夹鞋样子。如果告诉她,今天一册《永乐大典》能买多万元,她马上就珍若拱璧地保护起来了。所以说,书籍价格的提高,爱书人都会有点抱怨,但从保护来说都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古旧书业的机遇与未来

南都:你在书中还寻访了香港的西洋菜南街和台北的牯岭旧书街,他们的古旧书业面貌有哪些特色?

韦力:年后很多大陆文人到了台湾,带去了很多书,为了生活他们开始买卖书籍,逐渐形成集市,但是由于同大陆之间的隔绝,使得他们后来货源难以为继。当地旧书业大部分是旧书,古书少。一方面是因为年前台湾的古书本来就少,另一方面,台湾旧书的来源也很特别。两岸隔绝时期,台湾很多私人出版机构大量翻印古书和大陆相应研究古书的出版物,因为没有相关法律约束,这些书都是盗版,慢慢成了他们今天古旧书店货源。

当然,今天也能买到一些古书,比如我到台北的旧香居,买到了当年日本人卖出来的中国古书,上面还盖着日文的章,但是这种留存量很少,所以台湾的古旧书业基本是以旧书、二手书为主。

香港的情况也类似。在改革开放前,西方一些学者、文人想买到中国各种史料,和大陆无法取得联系,他们的购买地都是香港,香港就形成了中国文献的集散地,很多国外图书馆、研究机构都是透过香港买中国文献,曾有过一段辉煌时期。后来随着内地开放,香港的古旧书业就慢慢淡下来,现在也是经营新书和二手书为主,古书也形不成气候了。

南都:像多抓鱼这类二手书交易平台的兴起和流行,你是怎么看的?

韦力:这种买法随意性很强,还没有形成真正的实力,目前只会影响到二手书的流通,比如多抓鱼不会卖几万一本的书,只能靠巨大的量来积累,几千万上亿的宋元旧书,不可能通过网上交易,

网上买书,得有一个先决条件:便宜的书为主,古书不行,太贵。第二是网上的信誉度问题,书籍讲品相,卖书的人说九品,等你买到的时候七品都不够,而品相没有标准,容易引起纠纷,在网上购书,古书不行,旧书尚好,新书没问题,大概是这样。

南都:目前来看,实体古旧书店仍坚持传统的经营方式,有人说,旧书店会慢慢淡出历史,你认为,实体旧书店对一座城市或社会来说,有何意义或留存价值?

韦力:旧书店一直是爱书人的一种娱乐活动的场所,也是一种发生交集的地方,书店是起到这样的功能。很多人还是喜欢去旧书店访书的,比如说我买书我就愿意待在那个地方随意翻阅。

我不认为古旧书店以后会越来越少。人和人之间都需要真实的交往,而交往首要的就是共同爱好,古旧书店逐渐变成一个同好间的交流场所,这是我觉得古旧书业的未来,而且它恰恰适应了一部分人的怀旧心理,未来反而有更好的前景。

最近发表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