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文章分享_精选小说推荐_全网小说导航平台

网站首页 > 小说推荐 正文

重生之东汉皇后_江上余波【完结】 - 52书库

baijin 2025-08-19 18:54:14 小说推荐 5 ℃
「简的不能再简」一分钟看完整个东汉史

卷第四十三 汉纪三十五 世祖光武皇帝建武十二年()~二十二年()


蜀地平定后,按说光武帝刘秀就已经算是重新统一天下了,然而其实还留了个小尾巴——

那就是匈奴扶持的汉帝刘文伯,也就是卢芳。

在前面几期中,刘文伯的势力间或出场,比如征陇右的时候。然而这个政权说起来名头很高,还有个皇帝,但实际上不论是东汉,还是东汉的敌人们,似乎都没太把他们当回事,他们和东汉之间的对战,一直处于更大战场的外围;东汉的敌人们对和他们结盟,也都不太上心,就给人一种鸡肋的感觉。

究其原因,刘文伯的势力范围实在是太边缘了!刘文伯盘踞在九原一带,九原在现在的包头附近,归今内蒙古管辖——这下应该能直观地感到这里的“边缘”地位了吧!话说在西汉初年,九原这里就是在匈奴人手中,如果那个时候高帝刘邦都算统一天下,如今这里在匈奴人的代理人手中,和西汉初的形势看起来没啥区别,那么此时的光武帝当然也应该算是已经统一天下了。

不过和西汉初不同的一点,刘文伯毕竟是个“皇帝”,所谓“天无二日”,东汉无论如何都是不能容忍有另一个“皇帝”存在的,所以两方的冲突亦不可避免。同时如果让刘文伯占据这里,那么东汉就面临了和当初西汉一样的问题,那就是这里离关中太近,虽说此时关中已经不是首都了,但仍是华夏的一个重要核心区,老被外敌骚扰也不是事,再说要真让他们打下了关中,那可就是大麻烦了。

然而还是和西汉初一样,此时的东汉正是百废待兴之时,实在也没有办法组织起像武帝时期那样的远征军,只能以防御为主。建武十二年,刘文伯与匈奴、乌桓等联兵骚扰北境,光武帝派骠骑大将军杜茂等镇守北边,与之大小数十百战,但也只是堪堪将其阻住,并无大的斩获。

还好的是,此时东汉面对的匈奴,并不是西汉初年那个刚刚由匈奴冒顿单于整合起来的草原大联盟,而是一个已经被打残、打散的匈奴,所以危害倒不至于像西汉初年那么大。

建武十三年春二月,刘文伯又去打云中,结果久攻不下;他以其将随昱留守老巢九原,结果这随昱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决定投降东汉,还准备把刘文伯也抓起来当投名状。刘文伯先听到风声,知道自己腹背受敌,云中也不打了,带着十几亲卫投奔宗主匈奴而去,九原和平解放。

到这里为止,东汉在严格的意义上来说,终于算是一统天下了。

但其实这事还没完——因为刘文伯还活着,而且还是自称皇帝!在有匈奴人给他撑腰的情况下,还是会造成一定麻烦。建武十三年底,匈奴入寇河东。建武十五年春二月,由于匈奴劫掠日甚,光武帝只得将雁门、代郡、上谷吏民六万余人迁至长城以内,如此则匈奴左部在过了一百多年后,又占据了冀州北部、幽州西部的塞内之地,朝廷为了看住他们,又只能增加防守军力。

本年冬十二月,刘文伯在匈奴的支持下又占据高柳,原来负责盯这块的杜茂当年因为纵容手下杀人,刚被免职,朝廷以扬武将军马成代其负责此次的防守。杜茂的本军由骑都尉张堪统领,结果这张堪倒干得不错,把刘文伯又怼了回去。朝廷后来就以张堪为渔阳太守,张堪在任八年,匈奴根本不敢侵犯他的辖区,而且张太守在民事上也有一手,渔阳经济也搞得有声有色。当地百姓传出一句口号,曰:“桑无附枝,麦穗两歧。张君为政,乐不可支!

——这也是成语“乐不可支”的来历。

建武十六年,刘文伯与闵堪向东汉请降,光武帝就封刘文伯为代王,闵堪为代相。话说这刘文伯是想开了吗?倒也不是。原来东汉在这个时期并不太想硬打,所以也一直在跟刘文伯背后的匈奴人斡旋——朝廷也知道那边谁才是真正的老板。朝廷的意思,只要匈奴人把刘文伯送回来,不管是活的还是死的,朝廷都给钱。匈奴单于见此时汉朝重新一统,以前设想的扶植亲匈奴皇帝的计划也没戏了,思路就又转变成从汉朝搞钱这上面来,所以就同意了。

当然刘文伯还是一如既往,跑得比谁都快,一听到风声,不等匈奴人来“劝”,主动就降了东汉。

这下匈奴人就尴尬了,因为他们还没有开始“劝”呢……所以刘文伯就一直宣称自己是“深明大义,主动归降”,压根不提实际上是受到了匈奴的压力;而匈奴单于这边则深感自己是被刘文伯和汉朝给耍了,也耻于再提赏钱的事,而且还把朝廷给恨上了,从此变本加厉劫掠边境。

刘文伯这边则说要入朝觐见,朝廷让他明年正月来,但他跑得比谁都快,一路跑到了昌平(就是现在北京的那个昌平),搞得朝廷又下诏命令他不要再走了,明年正月再来。

朝廷可能是对刘文伯的这种毫无脸皮的骚操作也有所不满,所以才要压压他。不过这位爷后来到底也没去雒阳,从昌平回去后,刘文伯觉得皇帝不见自己,可能还是要对自己下手,于是在建武十八年夏又反了,和不愿和他一块反的闵堪打成了一团。后来也没打过,匈奴又派人把他接到了塞外。从此以后,刘文伯就再没掀起什么波澜,十几年后在匈奴病死。

就此,新末动乱留下的这个余波,也终于平息。

经过二十多年的征战,光武帝这个西汉皇室支系的支系的支系,成功为大汉续上了命,他的王朝说是“中兴”,实际也与开国无异,历史上一开始被称为“后汉”,在以“汉”为名的政权越来越多后,为了更好地区分,又被称为“东汉”。相对的,王莽篡汉之前的,则被称为“前汉”、“西汉”。

前、后很好理解,西、东则是从首都的方位来的——之前的首都长安在现在的首都洛阳的西边。话说光武帝为什么不继续定都关中呢?一个是因为关中残破,一个是因为他的功臣们多是出自关东——但这都是表面的原因。要说西汉初年,咸阳被西楚霸王项羽一把火烧成了白地,也可说是“残破”,高帝刘邦的团队也是出自关东,但他还是定都关中了啊?而且从地理条件来说,关中确实是“四塞之地”,洛阳确实是“四战之地”啊?

其实,真正的原因还是前几期已经说烂过的——此时已是豪强的时代!当然这个问题贯穿了东汉王朝的始终,这里就先不展开说了。

另外,严格来说不是“洛阳”,而应该写作“雒阳”。本来这两个字在当时是通用的,不过以前在官方文书里多是用“洛”,之所以东汉要改用“雒”,又是跟神棍有关——根据“五德终始说”,秦朝是水德,土克水,所以继承了秦朝“正统”的大汉是土德。而到西汉末年,学术界的风向变了,都说“五德终始”应该是五行相生,而不是相克;同时秦朝太短又太残暴,不能算作“正统”,所以大汉继承的是周朝的“木德”,木生火,所以是“火德”。

这个学说非常流行,以致新帝王莽后来说自己是继承了汉朝的火德,火生土,所以自己是“土德”。如今光武帝恢复了汉朝,自然也要恢复为“火德”。而火怕水,首都的名字里有水多不吉利?所以“洛阳”就得改写作“雒阳”。

古人在某些地方还真是无聊。

最近发表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