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文章分享_精选小说推荐_全网小说导航平台

网站首页 > 小说推荐 正文

朗读者(本哈德·施林克创作长篇小说)_百度百科

baijin 2025-08-19 18:59:27 小说推荐 5 ℃
《朗读者》:被自卑困住的人,需要用一生去弥补


德国小说家本哈德.施林克的《朗读者》是首部登上《纽约时报》畅销榜的德语小说,但却属于“墙内开花墙外香”,德国人一开始对这部小说反应平平。殊不知,这部小说问世后,迅速被译成种语言,先后荣获四个重要奖项,据其改编的电影获年金球奖和奥斯卡金像奖,这样的轰动效应反过来促使德国人重新重视该小说。

为何德国人最开始对这部小说反应有些冷淡呢,或许正是因为这部小说揭开德国历史伤疤的方式极不寻常。

《朗读者》是一个美丽而哀伤的爱情故事,一个纳粹罪与罚的故事,一个背负德国年轻一代与老一辈心结和情感挣扎的严肃故事。

初读 《朗读者》,会有一种置身其中的沉重,那种被历史洪流裹挟的无力感油然而生,那种对人性、道德、尊严、爱情、忏悔的多维度拷问,如一把凿冰的利斧,凌厉而来。

再读《朗读者》,让你不得不去思考,不得不去探寻,作者构思与创作的深意。

为何要安排一段相差岁的恋情?为何要将女主汉娜的身份设置为文盲?为何要选取审判汉娜这样的纳粹小人物这个视角?为何又要让已经良知的汉娜走向死亡?这一次,我试着去解读一下作者施林克创作背后蕴含的寓意。


1.为何要安排相差岁的爱情?

一个岁的中学生米夏邂逅了岁的汉娜,两人坠入爱河。

年少时,他对汉娜有着母性柔情眷恋的固执。

小说第一部分,作者回忆他们的恋情,当时的米夏很投入。

米夏与汉娜邂逅时,他正值青春年少,春心萌动,对汉娜的感情是热烈的,真挚的。

他为汉娜朗读各种书籍,带她旅游,甚至毫不避讳陌生人的眼光,当众亲吻像母亲般的汉娜,并骄傲的告诉质疑者:我的母亲会满意的。

汉娜雨中温情帮助,性爱悉心教导,温柔的为他洗澡擦拭,这些如母亲般的行为投射,让自卑,内心封闭的米夏感受到母性特质的怜爱,也让他重新建构起对自我的认知,走出自我禁锢的世界,打开身心的封闭状态,愈来愈自信,成绩有所长进,完成由男孩到男人的华丽蜕变。

他在他们隐密的恋情中,自己那一丝一毫对世俗看法的顾虑,都看作是对汉娜的背叛,从而心存内疚,他完全依恋于她。

成年后,他对汉娜糅杂着爱与恨、逃避与救赎、忏悔与自责的复杂心情。

汉娜不告而别,时隔八年,在法庭上的相遇,米夏洞悉了汉娜是文盲的秘密,但他不想让愤怒的人们来了解他们之间曾经的“秘密”,更不想让汉娜成为他的“耻辱”,内心虽然挣扎,但他选择了沉默,没有像法庭陈述事实。

而汉娜为了掩盖自己文盲的秘密,宁愿承担所有的罪责,最后判处终身监禁。

在汉娜入狱的年期间,米夏一直为汉娜朗读,寄送录音带,却始终未去探望过一次。

米夏复杂的内心世界里,是爱还是恨?是觉得耻辱而刻意回避还是心存愧疚不知如何面对?是出于对她的救赎弥补,还是对自我宽恕与拯救呢?又或许,这一切皆而有之。


从表面上看,这部小说是以一段爱情故事的发展贯穿始终,实则这样的安排有其深意。两人相差岁,正好是两代人的时间距离,汉娜与米夏的爱情,实际上是代际间的相爱相杀,是战后一代对父辈,对有着罪恶过往的祖国母亲的感情纠葛,是一种爱恨交织的亲密关系的隐喻。

在战后一代的眼中,他们的父辈要么成为了纳粹的帮凶,要么成为了沉默的接受者,或者是冷眼的看客,面对全世界对纳粹德国的谴责,战后一代如何面对自己的父辈?年轻一代在自我觉醒与世界舆论的裹挟之下,也在不断叩问:我怎么向我的下一代解释我和我爱的做过恶的上一代呢?

这段相差岁的恋情实际上也暗示着战后一代的“恋母情结”,战后一代面对二战的父辈们,正如米夏面对汉娜,既是恋人,又是“母亲”,糅杂着诱惑、哺育和残忍。他们面对有罪恶过往的母亲,在理智上,尽管难以原谅上一代在纳粹时期的共谋之罪,但在现实生存上,又有着人性本身的依赖;在情感上,也有着无法摆脱的依恋。

因此,如何面对历史重负,成为前后三代人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也是作者创作《朗读者》的心理根源。

施林克通过米夏和汉娜向我们指出,因为爱,将米夏卷入了汉娜的罪责之中,因为爱,一代人的罪恶还将置下一代人于罪恶之中。因为战后一代与战争一代的关系就如同米夏爱汉娜一样是一种命运,是无法摆脱和割裂的,两代人只有勇敢地一同面对罪,进行真诚的反省,以尊重得体的态度面对受害者的后代,才能获得灵魂救赎。


2. 为何要将汉娜的身份设置为文盲?

作者设置汉娜的文盲身份,从小说的文本结构上看是为了推动情节发展,制造悬念。

汉娜的文盲身份在小说的前半部分,只字未提,只是在部分故事情节里,汉娜的种种表现让读者疑惑,直到法庭上的审判,米夏回顾过往,他恍然大悟,这个谜底才一层一层被揭开。

汉娜喜欢让米夏为她朗读,自己从来不看书。


汉娜自己从来不外出旅游,米夏也从未在街头的更多地方碰见过汉娜。


汉娜和米夏出游,一切安排都交给米夏,甚至点餐也交给了米夏。


米夏起床出去买早餐,怕汉娜以为自己无故离开,所以特意留下一张纸条说明原委,可等他回来后,汉娜勃然大怒,责怪米夏独自离开,而对于米夏留下的字条,汉娜则表示自己根本就没有看见。最后只得以米夏的妥协、道歉收场。


米夏邀请汉娜来家中做客时,她最关注米夏家的书房,她似乎对书有着意外的兴趣。


汉娜原本是西门子公司的女工,却在公司准备晋升她时辞职跑去集中营当了看守。


认识米夏时,她是列车售票员,却又在公司打算培养她为司机时,再次离开。


汉娜在奥斯维辛集中营有一个爱好,那就是从囚犯中挑选柔弱的姑娘来为她朗读书本,第二天再把她们送走。


庭审现场,也是揭开一切谜团的关键,是小说的高潮部分,因为在一次后来被称之为“死亡行军”命令中,汉娜没有及时开教堂大门让囚犯逃生,导致几百名无辜的生命丧生火海,汉娜被当作主谋被指控。庭审的最终证据落到了一份文书上,法庭要求鉴定笔记,可汉娜却放弃了笔迹鉴定的机会,她毫不犹豫的承认了文件是自己所签。

由此,米夏联系之前的所有蹊跷,他终于明白:汉娜根本就不认识字!她所有不解的举动,都是为了隐瞒自己是文盲的事实。


而作者这样设置,除了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外,我认为,还有其更深的意味:这其实是纳粹统治时期人性迷失所产生的“平庸之恶””的呈现,是普通德国人陷入个体无知,沦为“道德文盲”的生存困境的隐喻.

是什么使得在汉娜的眼里,不识字给她带来的耻辱要胜过杀死无辜的生命?为什么像汉娜这样心地善良的普通人在纳粹时期会表现出惊人的残忍和冷漠呢?

美国政治理论家汉娜.阿伦特认为,使得纳粹罪行得以实现的绝大部分人都具有“平庸之恶”这一特征。

“平庸之恶”即在意识形态机器下无条件服从错误的命令,放弃个人思想和判断而犯下的罪恶。

纳粹时期,极权统治具有强大的思想和情感煽动性,极端暴力的方式迅速排队异已,使人深感恐惧,自我麻痹,像机器一样执行命令。

比如汉娜,可以说暴虐和善良,冷酷和多情,充满信仰和毫无底线都同时存在于她身上。

她路遇患有猩红热的少年米夏可以出手相助,在教堂里看到唱诗班的孩子唱歌会感动地落泪,但她作为看守集中营犯人的纳粹分子时,她的“恪尽职守”却导致了成千上万的无辜者死亡。

像汉娜这样的“平庸之恶”,存在于二战幕后的一个个面目模糊的平凡人之中,曾经获得的知识、教育、思想失去作用,精神实质上无异于文盲,使得人类自然的情感和道德意识在公共领域完全变得盲目,最终沦为“道德文盲”。

而人性教育的落脚点应是良心,要把所学到的知识转化成智慧,审视自我、理解他人,并善用智慧超越人性弱点,让人性觉醒

这或许就是作者施林克想要通过汉娜的文盲身份传递给大众的重要信息:如果知识不能让个体觉醒,不能使文明进步,那就是教育的缺陷,这和“文盲”有什么区别。


3.为何要选取对汉娜这样的小人物进行审判?

汉娜是历史洪流裹挟之下的小人物,她只是“听说那里有工作”就去当看守了,只是千千万万“平庸的恶”之一。为什么小说中审判的不是高官,而是像汉娜这样的弱势帮凶?

首先从历史背景来看,这部小说的产生正好处于东西德统一,对纳粹历史的反思与清算更加深入的时期,纳粹时期更为普通的人物和组织也进入了批判视野,对汉娜这样普通人物的清算契合当时的时代氛围。

审判汉娜这样的小人物的意义何在呢?

战后一代背负着两种罪恶,一是私人罪感:离不开亲人,却又无力为自己最亲的人辩护;二是公共罪感:为祖国母亲背负“德国罪过”。

面对这样的大规模犯罪,犯罪的群体太过庞大,罪孽太过深重。

有人认为,选取对汉娜这样的小人物进行审判,就是以替罪羊的形式释放参与历史之恶的广大民众的历史重负,将历史清算划上一个句号,可以帮助整个民族加快步伐继续前进。

那么,释放历史重负,清算历史过后呢?更重要便是更多个体的反思。

这种审判并非毫无意义,即便是需要全社会进行反思,也应该从个案开始。

对像汉娜这样的普通罪犯的反思与审讯预示着,审讯视野从公共领域进入到私人领域,使大众在普通罪犯的身上照见自我,进行自我审讯,将反思和觉醒扩大到更多的个体。

这样,惩罚的是少数,受教育得则可能是大多数。也只有这样,才能使一个个体,一个民族真正的走向自我救赎。如果省略公共领域对小人物的审判,而直接让单个个体自我反思是不够的,因为个体的力量太单薄无助。


4.为何让良知复苏的汉娜走向死亡?

汉娜在狱中渐渐被知识唤醒良知,难以考究出狱前夕汉娜的心理活动,但在坚持十八年后获得假释即将出狱却选择自杀,想必不是一个容易下定的决心,结尾是冰冷的死亡。

汉娜出狱前与米夏的那场见面,可谓意味深长,万般情愫充斥其中。

汉娜容貌已经枯槁,头发已经灰白,只是眼里还有期待,简单的对白,放开握住的手……让她明白了,她的答案不是米夏想要的,他只要她的忏悔和觉悟,不要她的爱。她看到了,他的爱,是不远离,不原谅,不遗忘。

他教会她自学,自知,自察,也教会她审判自己。

在没有觉悟和爱之前,她不会在意,她只用惯性的使用维护尊严的那一套,转身离开就好。可是有了觉悟和爱之后,她只有绝望,她只能去死。


她以为二十年的牢狱已经为她赢得了赦免,但是在那张桌子上,她明白,远远不够,连自己心爱的人都无法原谅她的过去,何况是世人呢?

而米夏在汉娜去世后的好几年里都在痛苦的反思:

“汉娜死后好几年间,那些老问题一直在苦苦折磨着我,我是不是拒绝过她,背叛过她?我是不是仍旧对她负有罪责?我是不是因为毕竟爱过她就要对她负有罪责?我是不是原应该宣布脱离她、摆脱她?又怎么才能摆脱?有时候我又扪心自问,是否不是别人而正是我本人,要对她的死负责?”

米夏的痛苦反思说明,作者让良知复苏的汉娜走向死亡,或许是在给世人一种深刻的警醒:

上一辈如果真的通过自杀谢罪,会使战后一代增加新的罪感,感觉是自己的不宽容逼死了自己至亲至爱的人。

外界知识使汉娜恢复良知,宽容接纳才能让她继续前行。而对整个民族而言,深刻反思过后的爱与宽容,也才能使背负历史重负的德国健康前行,这或许就是这部小说最想要表达的主旨


结语:

《朗读者》最后有一段意味深长的结语:“我们的生活层层叠叠,下一层紧挨着上一层,以至于我们老是在新鲜的遭际中碰触到过去的旧痕,而过去既非完美无缺也不功成身退,而是活生生地存在于眼前的现实中。”这也许就是这部小说最好的结论了,没有判断,没有答案,却有无法拒绝的思考。

关于人性、尊严、爱情、文化、罪与忏悔……

最近发表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