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文章分享_精选小说推荐_全网小说导航平台

网站首页 > 小说推荐 正文

花心总裁的贴身冷秘 - 薛紫苏 - 微信读书

baijin 2025-08-19 19:01:35 小说推荐 2 ℃
老人、孕妇、产后便秘怎么办?中医辨证调理有妙招


相比西医的激素、抗生素、手术刀,中医其实比西医更适合人们健康保健

中医其实比西医更科学(一)

有人说中医不科学,原因是他没有经过“小白鼠”实验,所用的药要么是一些枝枝叶叶的草木,如大青叶,桂皮、艾叶、根白皮等,要么是一些平常常吃的常见的蔬菜、粮食,如山药、紫苏、苋菜、大葱、绿豆、生姜、大麦、小麦等。这些平平常常的东西怎么能治病呢?有科学依据吗?医生开的这些所谓的药是不是骗人的啊?这些生活中常吃常见的东西真的能够化腐朽为神奇,驱疾病于乌有吗?

中医虽然没有经过“小白鼠”实验,但他实验的是活生生的人!中医源自于远古的蒙昧时代,它是紧接着中华最原始的哲理而诞生的。中医是依靠自然经验而产生:古人因为吃了一些食物而产生不适,所以会去寻找另一些食物用以中和先前的不适,久而久之就产生了经验。从而产生了中医。所以“中和”自身的不适就是中医治病的哲学依据。这人的感受难道不如小白鼠感受的真切,这人的感受就比不上“小白鼠”实验?

还有一种情况,“小白鼠”与我们高级的人是有区别的,适应“小白鼠”的不一定适合我们人类!如传统中医认为巴豆是一味泻药,《日华子本草》云巴豆能“消痰破血,排脓消肿毒”。《本草汇言》载其对“留饮痰癖,死血败脓,寒痰哮喘,下嗌即行”。人们在生活中也总结出巴豆能破积、逐水、涌吐痰涎,有助于治寒结便秘、腹水肿胀、痰饮喘满、喉风喉痹、痈疽、恶疮疥癣等。可是有的人用现代西医常用的小白鼠实验,却也得出了与之相反的结论。有人拿去做小白鼠实验,发现白鼠吃了巴豆非但不泻,反而吃得津津有味。于是得出结论说,巴豆没有止泻功能。

有没有致泻功能中医几千年的实践经验早已说明问题。中医早有记载:“巴豆又称鼠豆,鼠食之不泻”。而我们现代人非要等着要小白鼠点头,小白鼠不点头的话,人们几千年的经验也是白搭。在古代也没有人做过青蒿的成分提成与小白鼠试验,但李时珍在明代就提出“发疟疾寒热时‘用青蒿一把,加水二升,捣汁服’。青蒿素现在已走向世界,其功效也已被反复证明。”

西药被西方宣称经过严格的双盲测试和动物老鼠实验,并且是科学的,为什么要以如此快的速度、大量地被淘汰呢?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从西药产生到现在总共生产了多种西药,现在用于临床的西药仅有多种,那么为何会有这么多药被淘汰呢,原因就在于西药的安全性问题,大部分西药会带来不小副作用。 而中医为何可以一个方子用几千年,就因为中医的大多方子,都是在人体上实验的经过了几千年的实验,很多方子基本都还是用古人的方子,他经得起考验,相比之下中医药的安全性总体还是安全的,只要严格遵循中医的用药原则,但也不是说中医绝对安全!同样中医药里面有很多也是有毒的,所以即使中医中药也一定要在医师指导下来用,切不可自己乱用!

我们要以实事求是的眼光来看待中医和西医。中医与西医产生于地球的两端,一个是东方一个是西方,它们植根于不同的土壤之中,有着不同的文化基础。文化的不同,导致两者在认知途径、思维方式、研究方法、疗效的评价等等方面产生许多差异,以至相互之间难以调和。西方人认为整体是组合而成的,是可分的,各种现象都可还原成一组基本的要素,热衷于走实验研究的道路。这就是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喜欢越分越细,内容却越来越多。中国人则认为“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吉凶,吉凶生大业”。万物是在“一”的基础上衍生的,是在“易”的基础上变化的,因此我们看事物大多从整体入手,强调事物的自然和阴阳属性。这样自然而然的“阴阳五行、易经八卦”也就成了中医的文化与思想基础。

其实,换个角度,如果我们用中医的思维来看西医的话,我们也会发现西医同样是很糟糕。比如西医治疗肿瘤,以前西医采用的方法是单纯的杀灭癌细胞,不分青红皂白地在人体内乱砍滥杀。俗话说“歼敌一千,自伤八百”,一场混战下来,最后发现瘤没了,人也死了。即使人还活着,人体内的病毒也败下阵去,可是那些经历了身体内的混战、侥幸生存下来的内脏,却也伤痕累累。因此这样的病人即使把病治好了,但也会因为这样治疗而导致病人身体整体素质每况愈下,其他的疾病又会乘虚而入,更会让病人苦不堪言。在中医人眼里,西医就是“夺命阎王”。而中医不是直接把瘤消灭,而是提出“以正攻邪”、“人瘤共存”,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延长寿命。著名科学家钟南山就一针见血的指出“现在整个世界对肿瘤的治疗理念也向这方面转变,跟中医是有关的。”

中医其实比西医更科学(二)

(上接第一篇文章《中医其实比西医更科学(一)》)

中医所用的药也都是经过人自身尝试而得的。我们知道古代有神农尝百草,通过尝试知道了药物的性味归经,了解了药物的功效作用。被称为“中西医汇通第一人”的民国时期中医张锡纯先生写过一部书叫《医学衷中参西录》,其中一部分叫《中药亲试记》,先生所用的药都是经过先生亲自尝过,亲自体现药物的毒性作用、不良反应,然后找出解决方法才给患者服用。又如现代广西中医药大学的刘力红教授“率众尝附子”。我们知道附子是大热大毒之药,医家往往都不敢轻易使用,但他带领他的研究生们每天早晨要喝一碗附子汤,让学生亲自体验附子的功效,出人意外的是学生在喝附子汤的时候,一些学生的疾病在不知不觉中就治愈了。

我在给别人治病之前,对自己常用的药也都亲自尝过,明白药性,了解服药之后的感受才敢给患者用药。比如我听我老师讲过他治疗肠癌的一个医案。那时一个女患者,医院诊断为肠癌晚期已经不给治了,让患者回家静养,但是患者家属不忍心看着患者等死,于是找到我老师,我老师看到患者时,患者已多日不大便,腹部硬满,我老师断定患者患的是冷秘,于是老师用白蜡包裹住二十粒巴豆,让患者第一天先服下十粒,隔一天后再服十粒。患者第一天服下巴豆之后肚子只是轻微的疼,并泄下一点大便。到了第三天服用巴豆的三个小时后,患者就感到腹中气机翻滚,而且大便下来了,蹲在那里一下子拉了一个多小时,泄下的大便有半盆之多,患者顿时感到腹部小了,也轻松多了。后又用药物调理,医院推辞不治的肠癌病霍然而愈。

我虽然看到老师用巴豆如此出神入化,但我自己用它时还是有顾虑的,不敢用。怎么办呢?于是也萌发了自己亲自尝尝的想法。那一天上午八点钟时,我拿出一粒巴豆放在口中,但是巴豆的味也太难闻了,我没敢嚼,于是囫囵吐到肚子里,但是过了好长时间都没感觉。我还想都说巴豆厉害,但咋没反应啊!到了十点钟的时候,我感到腹部一阵疼痛,感到要泄了,于是急忙冲向卫生间,裤子还没有完全退下来,就如山洪爆发一样泄下了大量的水花样大便,然后就没事了。第二天我又服了两粒,情形与第一天差不多,第三天我又服了三粒,结果两小时后腹部只是微痛,连泄都不泄了,可能是寒积都泄完了吧!

有了我自身的经验后,因此我给患者用巴豆自己心里就有数了,遇到寒性便秘的患者,我给他用上一粒没有问题,患者就是拉到裤子里都没事。

又如中医的绝学针灸也是通过自身的实验总结出来的。魏晋名士皇甫谧岁时患了严重的风痹症,从此半身不遂,卧病在床,加之耳聋,又错服寒食,十分痛苦,于是他开始研读《黄帝内经》(包括《灵枢》《素问》各9卷)《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等。他发现这些医书“三部同归,文多重复,错互非一”,于是乎“乃撰集三部,使事类相从,删其浮辞,除其重复,论其精要,至为十二卷。”原书根据天干编次,内容主要论述医学理论和针灸方法,故命名为《针灸甲乙经》。因为身患风痹症,皇甫谧半个身子像针刺似的难受,有时疼的起不了身,请了好几个医生都认为难治此病。他读了《针经》《内经》《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等医书后,就在自己身上扎针,有些穴位刺不到,他就叫儿子进针。就这样,他用针灸减轻了自己的风痹症状,并且治好了自己的耳聋。

好多人学针灸也是先在自己身上刺,等手法熟练后才敢给病人扎。我以前在学针灸的时候也是先往自已身上刺,每一针的深浅,力度自己的感受都非常真切,这难道不比“小白鼠”实验更有说服力?

中医其实比西医更科学(三)

(上接第一篇文章《中医其实比西医更科学(二)》)

中医用的药虽然都是大自然的草木,但它却用草木的偏性来调节人体的偏性。以食物的偏性纠正人体之所偏,即通过“损有余而补不足”之手段,达到平衡目的。平衡,提到这两个字,我们脑海中总会出现很多画面,平衡的天平、静止的湖面等等,我们再想想,这个天平一边放着砝码写着健康,另一边不断有食物倒进去,又不断的有东西从掉下来。仅仅是这样一个天平,想要维持他的平衡要有多难?人的身体就好像这个天平,而且健康不仅仅用一个砝码来衡量,有食物的寒热温凉,有现代医学的蛋白质、脂肪、糖类。两者皆要考虑。

我们人处在自然环境中,吃着五谷杂粮,想要绝对健康是不存在的,我们追求的不是这个天平的绝对平衡,而是一种动态的平衡,就是不断地去适应身体的需要使天平在晃悠着,不能倒,倒了就是生病了。时刻要提醒你自己,你的健康天平不是平的,其实新陈代谢也是一种病的体现。你需要通过调节饮食来使天平向健康的方向靠拢。有中医学者把人分为八大体质:阴虚体质、阳虚体质、气虚体质、血虚体质、阳盛体质、血瘀体质、痰湿体质、气郁体质等,其实这些所谓的体质,就是健康天平没有平衡的标志,没有中性体质这种体质,也从侧面说明了没有绝对健康这个道理。

因此我们每个人的身体都有偏性。这种偏性是正常存在的,但是却是健康的隐患,靠什么纠正这种偏性呢?至少,饮食是一种最贴近身体健康的选择。什么是食物的偏性,任何食物都有寒、热、温、凉四种性质,有人可能会问,不是有平性的食物吗?没有绝对性平的食物,只不过他的温性或者良性微乎其微,从食疗的角度可以忽略,我们把这些食物归为平性。我们平时吃的水果蔬菜也好,粮食肉类也好,大多数的性质都是比较温和的,平性、温性、凉性占了绝大多数。

大多数食物只有一种性,只归一种或两种经,这就是食物的偏性;身体也有偏性,这时候,我们可以利用食物的偏性,来纠正与其性质相反的身体的偏性。如热性体质,可以吃一些性凉或性寒的食物,起到宣发清热的作用。上一章是补,这一章是散,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使身体达到阴阳平衡从而养生。比如夏天暑气盛,人身体的偏性就热,就容易上火,这时候吃一些个寒凉的食物,用食物的寒凉特性,去纠正身体的热性。再比如我们风寒感冒了,寒气瘀积在体内,一般我们都会喝一些姜糖水,取的就是姜的辛、热二性,来纠正身体的寒性。反之,若是风热感冒,则不能用姜糖水,起因是火上加火。

其实,生灵万物皆有其偏性,性质温和的,我们用来做食物,或者做补品,而性质偏性较大的,则用来做药物,当人体的偏性严重到无法用较温和的食物来调节的时候,我们就会选择性质较为激烈的药物。所以说,食补和中医用药的原理是完全一样的,只不过食补多用于调养或辅助治疗而已。还有一些食物本身大寒或大热,本来是不应作为食物来吃的,但是人们喜其味美,如螃蟹大寒、榴莲大热,还是会吃一些。这样的食物一是要少吃,二是注意烹调的手法,如民间习俗做螃蟹的时候放一些生姜等热性的调料中和掉螃蟹的寒性,就可以吃了。正是因为食物和中药这种同根同源的特性,所以有经验的大夫会根据不同人的情况来开不同的药。比如同样一种病,病因、症状等各种因素都一样,老中医给青壮年开的往往是药性较强的中药,而给小孩开的则是一些偏性较弱的药食同源的食物。前者为了早些去掉病灶,后者则怕药性过强会伤及脾胃,但总的原则是因人而异。

中医其实比西医更科学(四)

(接上一篇文章《中医其实比西医更科学(三)》)

中医治病的理想境界是“阴平阳秘,其治乃治,阴阳平和,其病不生”。其实中医这所以能治病,其深层原理其实就是“中和”,这个“中和”包括人与自然的“中和”,人体自身的“中和”。中医的精髓就体现在“中和观”“和谐观”上。这点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医学巨著《黄帝内经》中就有论述。《灵枢·岁露论》云:“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古代先贤以其独特的智慧发现了“人与自然相通应”的时空观,准确地揭示了自然界的变化无时无刻不影响着人的生理变化和疾病谱的异动。近年来,生态环境被破坏,水源、大气遭污染,致使气候变暖,沙尘暴肆虐,洪水泛滥,自然灾害频发,疾病谱亦随之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近几年泛发全球的疯牛病、口蹄疫、禽流感,“非典”,不都是明显的例证吗?中医在诊断疾病时非常重视通过望、闻、问、切四种诊察手段最大限度地收集病人的“信息源”。这些信息源出于患者个体的自然流露,可以比较客观地反映机体的整体状况及机体与生存环境(人与自然)的相关信息。正因为这些信息可以较真实地提供机体“健康曲线”的走向,所以是从整体上反映机体是否“和谐”的一面“反光镜”。比如,生活环境比较寒冷、潮湿或恣食生冷寒凉易得痹证(类风湿关节炎等)、湿证(消化系统疾病如腹泻、恶心、消化不良等)及痛证(腹痛、胃痛、痛经等);生活环境燥热或过食辛辣煎炸烧烤之物则易上火(即易患口腔溃疡、长痤疮、便秘等),这是从大处着眼看中医的“和谐观”。

当人体出现种种不和谐时,中医治病养生的基本方法是重于“调”,把“不和谐”状态调整为“和谐”状态。如何“调”呢?不是像西医那样将不良因子导致的病变脏器拿掉,而是疏导或减压。当然,这里的病变主要指的是功能性的,那么,怎么疏导减压呢?中医积累了几千年的临床实践技能和攻略,用天然药物组成的方剂,通过祛寒解表、渗湿泻热、活血化瘀、理气散结、化痰祛邪、益气养血、滋阴温阳、扶助正气等方法净化脏腑环境、协调脏腑关系。或通过针灸、推拿、气功、饮食、精神疗法,疏通经络,调节机体平衡,祛邪扶正,亦可充分发挥这一作用。这是从小处着眼解决现实存在的疾病状态,展现中医“和谐观”在治病过程中独特的优势和魅力。

中医其实比西医更科学(五)

(接上一篇文章《中医其实比西医更科学(四)》)

在治病理念上中医也比西医更科学。中医讲究“未病先防”。早在两千多年之前,我们的祖先就提出了中医学“治未病”理论。《黄帝内经》中的《素问o四气凋神大论》明确提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本病,不治已乱治本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治未病”是指疾病初发处于轻浅阶段或疾病处于先兆萌芽状态实施治疗。《黄帝内经》“治未病”理论对后世影响深远,《难经o七十七难》在《黄帝内经》基础上提出了治未病之脏腑的观点,即“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时至今日,《内经》“治未病”理论不断得到发掘和补充,实践经验也越来越丰富,对于疾病的防治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内经的“治未病”概括起来大致有四层意思即:未病先防,治病萌芽、待衰而刺、既病防变。除《黄帝内经》这一中医基础理论巨著外,《伤寒论 》中也有不少关于中医治未病思想的论述,尤其是其中的《金匮要略》部分。在《金匮要略o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中列“上工治未病”于首条,告诫人们平时就应该注意“房事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甘辛”。只有“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不遣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弊理”,均说明如果能内养正气,外拒风邪,疾病是可以预防的。

而西医呢?机械上查不出的病他们就没法治,一个人明明感到不舒服,但是查来查去却查不出什么病,西医对此束手无策,因为不确定病,所以无法用药,只能让患者再观察观察,这一观察不当紧,一是养病如养虎,把小病养成大病,二是错过了治病于萌芽状态的最好的时候,增加了以后治疗的难度。一个见病治病,让人受尽折磨,一个未病先防,使疾病远离出身心。中西医在治病理念上有差距的!

中医其实比西医更科学(六)

(接上一篇文章《中医其实比西医更科学(五)》)

下面我从自己的临床实践经验来谈谈中医在对待具体疾病治疗手法上比西医更科学。

我举两个例子:一是胸中,喉咙有痰的治疗。西医治疗痰症大多使用抗生素,我们知道抗生素大多是寒凉的,这对于热痰很有效果,中医治疗这类痰用“二母散”:贝母、知母效果也很好,往往是一两付药就把痰除去了,比西医见效更快!

但是对于寒痰那就坏了。抗生素是寒凉的,稍有物理知识的人都知道事物遇冷收缩,遇热膨胀。现在寒痰遇到同样是寒凉的抗生素,因此他会收缩,会变小。因此刚用抗生素,寒痰收缩了,变小了,它不影响呼吸了,所以病人会感到呼吸顺畅畅了,也不咳嗽了。但这并不是说把病治好了,因为寒痰还没有除去,它只是变得更小了,更结实了,更隐藏了。这也为日后的复发埋下了病根。因此我们会看到这类人的病反反复复老是不好。

但中医治病方法就不一样,针对寒痰,中医不是以寒治寒,而是采用温化的方法,用二陈汤,用苓桂术甘汤。但是也有一个问题,因为经过抗生素的治疗,寒痰已经变小了,变结实了,这时候再用温化的方法,寒痰遇热膨胀,它会由结实变松软,由小变大。由小变大了的寒痰它会堵住胸口和喉咙,让是人会觉得满闷,但这只是正常的排痰反应,当这寒痰在上者吐而出之,在下者便而出之之后,人又觉得舒服了,这个舒服是病根除了之后的舒服,因为痰不是变小了,而是彻底没有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西医治标,中医治本”的道理。

又如治疗前列腺炎,西医都是用抗生素,有的还做什么药敏反应,看是什么细菌,要用哪种抗生素治疗,这种治疗方法对急性前列腺炎是有效的,但对于慢性前列腺炎,不仅无效而且还有很深的副作用。因此我们常看到一些前列腺炎患者挂几天吊水有点效果,后来就没效果了,不得不加重抗生素的用量,最后还产生了抗药性,这真是苦不堪言。

但是中医不这样治,中医治病不仅讲究辩证,而且讲究找出疾病产生的深层原因,这样既治标,又治本。有属于气滞的实证,可用枳甘柴芍组成的四逆散;有老人气虚无力的小便不通,宜用有参芪大补气血的补中益气汤。有肠胃实火的承气证,有命门火衰的真武证。有水气不行的五苓散证,有火气郁滞的猪苓汤证。都是从对立的双方去分析病机病因,因而制定相应治法方药。这不比西药不问病因,都用抗生素治疗理念要先进得多吗?


中医其实比西医更科学(七)

(接上一篇文章《中医其实比西医更科学(六)》)

在对待具体疾病治疗手法上中医也比西医更科学。给大家举个例子,生病的人体就好像一个阴暗潮湿的房子,里面的家具,都出现霉变,长了很多的蘑菇。按照西医的做法,是派消毒人员进来,把蘑菇挖掉,在家具上喷洒消毒剂,短期内,确实有非常好的效果,但是过段时间,蘑菇还是会长出来。这就是有些人体内的肿瘤虽然切除了,但过段时间又有了或又转到其他部位了的原因。而中医不但是看到蘑菇,更主要是看到了造成蘑菇生长的原因,要先给房间通风,增加阳光的照射,清洁家具的表面,这样的整理,时间虽然长,但是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传染病是当今世界医学上的一个难题,现在很多人都是提传染病而色变。在传染病的治疗方法上,其实中医也要强于西医,中医治疗传染病的成功在于治病的理念上,在思维方法上。传染病多数是由病毒引起的,全世界到目前为止还没研究出能在人体内有效杀灭病毒的方法,而对存在于环境中的病毒,各种杀毒灭菌的强效杀毒剂是很管用的,它们能有效地杀灭病毒,防止病毒进一步的扩散、传染。病毒一旦侵入了体内,如果数量比较少,我们身体自身的防疫系统就能将其杀灭排出;而大量的病毒入侵,就如突然暴发的传染病,只要是确诊为病毒造成的,就要运用各种排毒方法(如腹泻、大量排汗、刮痧、放血等),将病毒及时地排出体外。中医排毒的治疗手法是非常独特而彻底的,经过这样的全方位排毒后,留存在体内的病毒数量已是很少了,这时再通过对身体的全方位调理,就能很快恢复。西医在治疗由病毒引起的传染病时,往往是采取“闭门捉寇”的方法,不分青红皂白地在人体内乱砍滥杀。一场混战下来,人体内的病毒可能会败下阵去,那些经历了身体内的混战、侥幸生存下来的内脏,却也伤痕累累。因此这样的病人即使把病治好了,但也会因为这样治疗而导致病人身体整体素质每况愈下,其他的疾病又会乘虚而入,更会让病人苦不堪言。

现在让西医感到非常棘手的,束手无策的各种慢性病、多发病、常见病,包括癌症在内,西医都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手段,但我们中医却认为这些疾病都是由于自身的身体状况失衡,缺血、经络不通造成的。这时在治疗上就没必要大动干戈,更无需在体内乱砍滥杀,而是应该理顺关系并和平解决各脏器因缺血、经络不通造成的实际困难,这样才能使人体内部各脏器团结协作、亲密相处,确保身体的健康与和谐。

正是基于这种对疾病的正确认识,所以早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先人在《黄帝内经》中就发出了“病非人体素有之物,能得亦能除,然不可治者未得其法也”的豪放的、自信的、让西医自叹不如的壮语。

中医其实比西医更科学(八)

(接上一篇文章《中医其实比西医更科学(七)》)

事实胜于雄辩,我们可以拿这次的对于新冠病毒的治疗来比较一下中西医的疗效问题。

在疫情最危机的2月份,面对新冠疫情,西医没有发明出特效药,病毒疫苗投入市场更是遥遥无期,这时候,我们看到了中医药的异军突起,看到了中医药发挥的中流砥柱的作用。

国家最硬核中医天团,迅速在张仲景的古方上研究出了清肺排毒汤,在实践中大放光彩,不仅治愈了大量重症患者,更是在方舱医院显出奇效——轻症患者用纯中药治疗,零转重,全部顺利出舱!

我们来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在疫情期间发布的公告:2月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消息,云南省中医药专家参与了云南省首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患者的救治确诊工作,并第一时间为患者辩证开具汤药处方。截至2月8日时,云南有确诊病例例,其中例中医药参与治疗,治疗率达%;名患者乏力、发烧、咳嗽、咽痛、纳差等临床症状和影像学得到改善,例经中西医结合治疗治愈出院,总有效率达%,中西医结合救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效果显现。

我们再来看被国人寄予厚望的所谓“特效药”瑞德西韦(remdesivir),虽然还未获批上市,但已经在“同情用药”的原则下,于各国展开临床治疗。4月日,业内知名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刊登了一份瑞德西韦在同情用药情况下治疗重症新冠患者的研究报告。

按照治疗计划,这名重症患者将接受为期天的瑞德西韦治疗,随后是天的随访期。

结果天内,这名重症患者中,人情况好转后搬出重症病房,人已死或濒死(7人症状持续恶化死亡,人症状仍在重症病房,情况较不稳定)。另外,在药物副作用方面,患者%出现副作用,%出现严重副作用。严重副作用包括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败血性休克、急性肾脏损伤和严重高血压。

有这么多的副作用,可以药价也贵的离谱。据知情人士透露,每一剂毫升换算后约元人民币,每位患者每天需要3到5剂,费用约需到3万元,如果按照一个疗程持续用药天,费用为万到万元。

我们再来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中西医在抵抗瘟疫方面的不同作用。《中国疫病史鉴》记载,西汉以来的两千多年里,中国先后发生过次疫病流行,由于中医的有效预防和治疗,在有限的地域和时间内控制住了疫情的蔓延。两千多年前的医著《黄帝内经》中就有预防传染病的记载;从汉代起,医书里都把传染病作为重点项目加以关注;晋朝葛洪的《肘后方》记载了“虏疮”(天花)、“狂犬咬”(狂犬病)等;其后的医书对疟疾、麻疹、白喉、水痘、霍乱、痢疾、肺结核等急性传染病及其辨证治疗办法都有明确记载。

但是欧洲却没有那多幸运了,欧洲七次大瘟疫,几乎每次瘟疫死亡数千万人。奠定了欧洲文明基础的古希腊居然是毁于一场闻所未闻的大瘟疫;公元前年,雅典发生大瘟疫,近1/2人口死亡,整个雅典几乎被摧毁。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人类在战争之外居然还有另外一场更恐怖的大魔王:瘟疫。罗马帝国的命运居然也是由大瘟疫而改变,古罗马的天花和麻疹瘟疫造成总人口的三分之一死亡。四处征战的罗马士兵给罗马带来了天花和麻疹。传染病夺走了两位罗马帝王的生命。据罗马史学家迪奥卡称,当时罗马一天就有2千人因染病而死。前后估计总死亡人数高达5百万,大大削弱了罗马帝国的实力。

我们再来看这次的新冠病毒,在国内经过中西医结合,有的地方甚至用的是纯中医的方法很多就控制住了,我们再来看西方国家,数据在直线上升,这难道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吗?


最近发表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