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小说推荐 正文
各位老铁,今儿咱唠位上古神话里的“音乐治国能臣”——赤帝朱襄氏。这人您可能没黄帝、炎帝那么耳熟,但在中原部落里,他可是响当当的“炎帝分支”,一手“弹琴治天下”的绝活,把混乱的部落拧成了一股绳。史料里他的记载像埋在土里的玉,得扒开看才见真章:《吕氏春秋》《路史》里提他“作五弦琴,以定中和”,《柘城县志》更是把他的陵寝说得有鼻子有眼。咱不扯虚的,就着这些零碎记载,掺点河南柘城的民间老嗑,给您拼出个会弹琴、能治水、教农耕的朱襄氏——他不是啥只会拨琴弦的“乐师”,是位用音乐安民心、用实干稳部落的“上古治理者”,是华夏“礼乐文明”的早班车司机。
一、生在哪?姓啥?—— 柘城的“赤帝分支”,藏着炎帝一脉的密码
要说朱襄氏的来头,得先认个亲:他是炎帝神农氏的“分支首领”,算炎帝的“后辈”或“同脉兄弟”。《路史·前纪》说“朱襄氏,炎帝之别号也”,意思是他跟炎帝同属一个大部落(姜姓部落),只是分管不同区域,相当于“炎帝集团”的“区域总经理”。
他的出生地,铁板钉钉在“朱野”,也就是现在河南柘城一带。为啥是这?柘城有“朱襄氏陵”,高约米,坟头跟小山似的,当地老人说“这就是朱襄氏埋骨的地方”,陵前还有块清朝的碑,写着“朱襄氏之陵”。考古也给面子:柘城周边的龙山文化遗址里,出土过带火烧痕迹的陶器、骨器,跟朱襄氏“教民用火、制陶”的传说对得上。
他的姓“朱襄”,也藏着讲究。“朱”在古语里是“赤”(红色),对应“炎帝”的“火德”(炎帝主火,色赤);“襄”有“辅助、治理”的意思,合起来就是“辅助炎帝治理的赤帝分支”。这名号不是瞎起的,透着他“既承炎帝衣钵,又有自己本事”的身份。
二、年轻时的“临危受命”:部落乱成一锅粥,他靠一把琴稳住局面
朱襄氏年轻那会儿,中原部落正赶上“多事之秋”。按《吕氏春秋·古乐》的说法:“昔古朱襄氏之治天下也,多风而阳气畜积,万物散解,果实不成,故士达作为五弦瑟,以来阴气,以定群生。”翻译过来就是:那会儿老刮大风,天旱地裂,庄稼长不成,部落里人心慌慌,有人抢粮,有人逃跑,快散架了。
为啥会这样?炎帝神农氏晚年,部落摊子铺太大,东边管到山东,西边到河南,难免“鞭长莫及”。柘城这一带的分支没了主心骨,又碰上“风灾旱灾”,可不就乱了?这时候,朱襄氏被部落长老推出来主事,成了“救火队长”。
他一上台就发现:硬管没用——你越派兵守粮,大家抢得越凶;光劝也没用——肚子饿的人听不进道理。得先“安民心”,这比啥都急。
三、中年的“硬核操作”:作五弦琴、治水患、教农耕,三手棋稳住部落
朱襄氏没瞎折腾,一步一步来,把乱成麻的部落捋顺了,靠的是“软的硬的一起上”。
第一手:作“五弦琴”,用音乐“定人心”
他瞅着部落里的人“心浮气躁”,突然琢磨:“人慌的时候,听点顺耳的声儿,是不是能静下来?”《吕氏春秋》说他让手下“士达”(可能是个能干的助手)做了“五弦瑟”(早期的琴,五根弦),这琴可不是用来娱乐的,是“治世工具”:
- 琴弦用“宫、商、角、徵、羽”五音,对应“五行”(金木水火土),弹起来“音声和谐”,古人觉得这能“调和阴阳”——大风是“阳气太盛”,琴声能“引来阴气”,让天气顺点;
- 他带着人在部落广场上弹琴,一开始没人理,后来有人听着听着不吵了,有人跟着哼,慢慢的,抢粮的少了,逃跑的也回来了——音乐这东西,真能“抚平焦虑”,比喊口号管用。
这琴后来成了部落的“镇宅之宝”:打仗前弹一段,鼓舞士气;播种时弹一段,祈求丰收;吵架了弹一段,消消火气。朱襄氏也算开了“礼乐治国”的先河——后来周公制礼作乐,其实就是学他这思路,用“规矩+音乐”安民心。
第二手:治水抗旱,跟老天爷“抢收成”
光靠琴声填不饱肚子,朱襄氏知道“实干才是根本”。他带着人干了两件“逆天改命”的事:
- 抗旱:那会儿没水库,他就教大家“挖井”——找地势低的地方,往下挖,挖到出水,用陶罐打水浇地。柘城一带的龙山文化遗址里,真有距今多年的古井,跟他的传说对得上;
- 防涝:雨季来了怕淹,他又教大家“挖沟”——在田边挖浅沟,把水引到河里,还把地势高的地方修成“台地”,房子盖在台上,不怕淹。这“井+沟+台地”的组合,让部落的庄稼在灾年也能有点收成,比光靠天吃饭强十倍。
老百姓一看“这首领不光会弹琴,还能让咱有饭吃”,才算真服了他。
第三手:改良农耕,把炎帝的本事“升级换代”
朱襄氏作为炎帝分支,没丢老本行,把炎帝的“刀耕火种”往前推了一步:
- 教人种“耐早作物”:炎帝主要种粟(小米),他试种“黍”(黄米),这玩意儿比粟耐渴,适合灾年;
- 搞“堆肥”:以前烧荒当肥料,他发现“草木灰+牲口粪”堆在一起发酵,肥效更好,教大家“攒粪堆”,田地里的收成噌噌涨;
- 定“农时”:观察鸟叫、花开定播种时间——“布谷鸟叫时种黍,蒲公英花开时除草”,比光看太阳准多了。
这几下干下来,部落的粮仓慢慢满了,人心彻底稳了,以前散伙的人都回来投奔,朱襄氏的地盘从柘城扩展到周边的商丘、周口一带,成了炎帝集团里的“实力派”。
四、治理时期的“软环境建设”:定规矩、搞团结,让部落从“乱”到“顺”
朱襄氏当首领时,不光解决“吃饭问题”,更在“怎么相处”上下功夫,把部落治理得像个“小社会”。
定“分工”:谁干啥,明明白白
他把部落分成“三大块”:
- 年轻人:跟着他打猎、挖井、修沟,干力气活;
- 中年人:种地、堆肥、养牲口,管生产;
- 老人和妇女:编筐、制陶、看孩子,还负责“教孩子学琴”——从娃娃抓起,让音乐和规矩刻在骨子里。
这分工一明确,没人瞎掺和,你种你的地,我挖我的井,效率翻了倍。
搞“联盟”:跟周边部落“化干戈为玉帛”
那会儿周边还有小部落,有的抢粮,有的怕被欺负。朱襄氏不打不骂,带着琴和粮食去“串门”:
- 给他们弹五弦琴,说“咱都听这琴音,就是一家人”;
- 教他们挖井、堆肥的本事,说“学会了,不用抢也有饭吃”。
这招比打仗管用,周边部落慢慢跟他结盟,有事互相帮衬,成了“朱襄联盟”。后来黄帝打蚩尤时,这联盟还出兵帮过忙——朱襄氏早把“团结的种子”埋好了。
五、晚年的“传承与落幕”:传琴传技,把“稳”字诀传下去
朱襄氏活了“百余岁”(上古算高寿),晚年时,部落里的人丰衣足食,琴声不断,他知道自己可以放心了。
他没把位子传给儿子,而是选了个“既会弹琴、又会种地”的年轻人,把五弦琴交给他,嘱咐说:“这琴不是玩具,是‘定心丸’;种地不是苦活,是‘活命根’。啥时候都别忘了,先安民心,再干实事。”
关于他的去世,史料没细说,民间说他“寿终正寝于柘城”,部落里的人按他的意思,把他葬在“朱野高台”上(就是现在的朱襄氏陵),还把那把五弦琴埋在了他身边——在他们眼里,这琴比啥陪葬品都金贵。
六、身后事:“琴帝”的分量,藏着华夏“礼乐”的初心
朱襄氏在后世不算“顶流”,但他的“五弦琴”成了华夏文明的“文化符号”:
- 孔子推崇“礼乐治国”,其实就是朱襄氏“以琴安民心”的升级版;
- 《诗经》里的“琴瑟友之”,说的就是音乐能拉近关系,这源头就在朱襄氏这儿;
- 柘城的朱襄氏陵,历代都有人修,清朝康熙年间还专门拨款重建,老百姓逢年过节去烧香,不求别的,就求“家里顺、地里收”——这正是朱襄氏当年的心愿。
现在柘城还有“朱襄氏文化节”,有人穿古装弹五弦琴,有人演示“堆肥种地”,把老祖宗的本事当宝贝传。
最后说句实在话:朱襄氏的一辈子,是“软实力”治世的最早范本
咱得捅破一层窗户纸:朱襄氏的故事,不全是“一个人”的功劳,是上古人类“应对危机”的集体智慧。作琴安民心、挖井抗旱、结盟防冲突,这些事是无数人试出来的,只是后人把功劳安在了他名下。
但这不妨碍他的分量。他告诉咱:治理天下,不光靠拳头硬、粮食多,还得靠“人心齐”;而“人心齐”,有时不用喊口号,一把琴、一段和声,就比啥都管用。
现在人总说“软实力重要”,其实朱襄氏早玩明白了:硬实力是“活下去”的底气,软实力是“活得顺”的智慧。从他的五弦琴,到后来的《诗经》《礼记》,再到现在的“文化自信”,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用温柔的力量凝聚人”的初心。
老铁们,下次听古琴曲时,不妨多琢磨琢磨——那琴弦振动里,藏着朱襄氏当年在柘城弹响的第一声“定心音”,藏着华夏文明“刚柔并济”的根。评论区聊聊,您觉得“音乐真能安民心”不?
- 上一篇: 外科风云小说免费阅读_外科风云 小说
- 下一篇: 杨潇唐沐雪刚刚更新_杨潇唐沐雪小说更新时间
猜你喜欢
- 2025-09-15 海上繁花番外坐月子_海上繁花小说后续
- 2025-09-15 兽人必须死_兽人必须死3英雄技能
- 2025-09-15 三体刘慈欣免费阅读_三体 刘慈欣 txt
- 2025-09-15 天医凤九txt免费下载_天医凤九txt电子书
- 2025-09-15 云中歌小说txt百度网盘_云中歌百度云下载
- 2025-09-15 洪荒之三千大道同修_穿越洪荒之三千大道奥义
- 2025-09-15 苏青关暮深全文免费在线阅读
- 2025-09-15 唐三手撕千仞雪衣服的图片_唐三是怎么从千仞雪的手上拿回三叉戟的
- 2025-09-15 神医弃女全文阅读免费_神医弃女全文阅读免费无弹窗
- 2025-09-15 重生之我只要你_重生之我只要你 云要多高
- 09-15海上繁花番外坐月子_海上繁花小说后续
- 09-15兽人必须死_兽人必须死3英雄技能
- 09-15三体刘慈欣免费阅读_三体 刘慈欣 txt
- 09-15天医凤九txt免费下载_天医凤九txt电子书
- 09-15云中歌小说txt百度网盘_云中歌百度云下载
- 09-15洪荒之三千大道同修_穿越洪荒之三千大道奥义
- 09-15苏青关暮深全文免费在线阅读
- 09-15唐三手撕千仞雪衣服的图片_唐三是怎么从千仞雪的手上拿回三叉戟的
- 最近发表
- 标签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