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文章分享_精选小说推荐_全网小说导航平台

网站首页 > 小说推荐 正文

玉剑仙缘TXT下载_孤本慕容TXT全集下载_久久小说下载网

baijin 2025-08-19 19:26:59 小说推荐 8 ℃
故事:师父去世,小徒弟拿着信物来到宗门,得到收留之所

《西游记》里,唐僧师徒途经平顶山莲花洞时,孙悟空设法骗到紫金葫芦,收服了银角大王,接着便到洞口叫阵。书中这般描述:

“把那葫芦摇摇,一发响了,他道:‘这个象发课的筒子响,倒好发课。等老孙发一课,看师父甚么时才得出门。’你看他手里不住的摇,口里不住的念道:‘周易文王、孔子圣人、桃花女先生、鬼谷子先生。’”

在不同的时代,“先生”一词有着不同的含义。《论语·为政》中“有酒食,先生馔”里的“先生”指的是长者;《礼记》中“从于先生,不越路而与人言”的“先生”意为老师;《列女传》中“妾恐先生之不保命也”的“先生”是妻子对自己丈夫的称呼。这些含义至今仍在袭用。

元代时称道士为先生,在《西游记》里,被称呼为“先生”的都是道士。比如孙悟空调侃镇元大仙说:“你这先生好小家子样!”而“发课”指的就是算卦。

孙悟空将桃花女与周文王、孔夫子和鬼谷子并称为“先生”,但桃花女并非真实的历史人物。她的故事最早出现在元杂剧《桃花女破法嫁周公》中。算命先生周公两次占卜断定他人即将死亡,都被桃花女用巧妙的计策化解了。周公得知原因后,嫉妒桃花女的破卦法术,便请人做媒,娶桃花女为妻。桃花女嫁进门后,周公依然费尽心机想要害死她,但都被她的巫术破解了。后来真武大帝出场,说明周公和桃花女是金童玉女转世,如今尘缘已尽,应该回归天界。桃花女的故事虽然荒诞不经,却在元、明、清三代广泛流传,还不断有小说、杂剧、唱本等同类作品问世。

除了《西游记》,在明代凌濛初的小说《二拍》和晚清小说《野叟曝言》中,提到能掐会算的人时,都会以桃花女为例,由此可见她的故事流传之广。金童玉女下凡转世为“周公”和“桃花女”的情节,在各地的民间故事中也多有讲述。像钟敬文先生主编的《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就收录了甘肃山丹县花寨乡的民间故事《金童玉女》。

元明清三代的民间作品中,“金童玉女”这一母题十分流行,《红楼梦》中所说的“金玉良缘”,或许就受到了它的影响。

秦始皇的先祖娶了玉女

“玉女”一词在《礼记》中就有记载。据《礼记》所述,上古国君在婚礼上的誓词是:“请君之玉女,与寡人共有敝邑。”汉代郑玄注释说,“玉女”指的是具备美德的女子,“称其为玉女,是一种美好的说法。君子常以玉来比喻美德”。《诗经》中也用玉来比喻女子,有“白茅纯束,有女如玉”这样的句子。

司马迁在《史记·秦本纪》中讲述秦国先祖的来历,内容颇为神奇。姚姓“玉女”成为了嬴氏先祖大费(又名伯益)的妻子。大费跟随禹治理水土成功后,帝舜赏赐大费,“于是把姚姓的玉女嫁给他”。大费帮助舜驯养鸟兽,因此被赐姓为嬴。

姚姓玉女应该是舜的后代,《说文》记载:“虞舜居住在姚墟,因此以姚为姓。”“姚”与“桃”在古代读音相通,夸父以桃木为权杖,把阳平当作桃都(也就是姚墟),用大桃木作为日晷,在桃林塞追赶太阳。

《神异经》可能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托名汉代东方朔的伪作,其格局体例大致是模仿《山海经》。在《神异经》中,玉女开始和仙家产生联系,书中提到有九府玉童玉女,“他们与天地一同存在,男女之间没有世俗的婚配,却自然成就仙道。这些男女被称为玉人”。

书中还有关于西王母的丈夫东王公的记载,在东荒山中的石室里,“东王公与一位玉女玩投壶游戏”,如果投不中,天就会发笑,天一笑就会放出闪电。“玉女投壶”由此成为典故,像李白《梁甫吟》中的“帝旁投壶多玉女,三时大笑开电光”就用到了这个典故。

东王公可能是周穆王的化身。魏晋时期有童谣唱道“著青裙,入天门;揖金母,拜木公”,这里的“金母”指的是西王母,“木公”就是东王公。

《穆天子传》在西晋时期出土,其中记载了周穆王和西王母在瑶池相会的佳话。“癸亥日,周穆王到达西王母的邦国。吉日甲子,天子向西王母行宾主之礼。于是拿着白圭玄璧去拜见西王母”,两人设宴对歌。

西王母传说有彩蛋

《汉武帝内传》成书于魏晋时期,在这本书中,玉女成为了西王母的侍女,一共有八位。汉武帝在嵩山祭祀时,遇到一位青衣女子,她自称是墉宫(传说中西王母的居所)的玉女王子登,前来传命,说西王母要在七月初七和汉武帝相会。七夕当天,西王母设下宴席,玉女献上桃子。酒过三巡后,玉女受命献乐助兴。

王母于是命令侍女王子登弹奏八琅之璈,又命令侍女董双成吹奏云龢之笙,又命令侍女石公子敲击昆庭之钟,又命令侍女许飞琼弹奏震灵之簧,侍女阮灵华敲击五灵之石,侍女范成君敲击洞庭之磬,侍女段安香演奏九天之钧,一时间各种声音清澈响亮,灵动的音乐响彻天空。又命令侍女安法婴演唱玄灵之曲。

《山海经》中的西王母,有青鸟伴随在左右,“她的南面有三只青鸟,为西王母取食”。在山东武梁祠西壁的壁画上,西王母的左侧有侍女,长着人的面孔和鸟的身体。身着青衣的玉女应该是由青鸟演化而来的。

据《浙江通志》记载:“宋代绍兴初年,道士董行元挖土时得到一块铜牌,上面有字写道:我有蟠桃树,千年一度生。是谁来窃去,须问董双成。”这块铜牌应该是宋代“选仙钱”游戏的道具,一面刻有仙家人物,一面刻有五言诗。诗中说的是“东方朔偷桃”的典故,也算是汉武帝和西王母相会故事的彩蛋。据《博物志》记载:王母得知东方朔偷桃后与汉武帝相会,东方朔在窗外偷看,王母指着东方朔说:“这个孩子已经三次偷桃了!”王母的蟠桃三千年才结一次果实,东方朔三次偷桃,暗示他已经接近万岁高龄。

在《西游记》中,东方朔成为了东岳大帝的徒弟。孙悟空曾撞见东方朔,还笑着说:“这个小贼在这里呢!帝君那里没有桃子让你偷吃!”东方朔则反唇相讥:“老贼,你来这里做什么?我师父那里没有仙丹让你偷吃。”

偏偏喜欢董双成和许飞琼

后世的诗文特别偏爱董双成和许飞琼,而西王母的其他六位侍女很少被提及,这或许与她俩弹奏的乐器有关。据《礼记注疏》记载,笙簧是女娲发明的乐器。西王母的神话与女娲的神话融合后,吹笙鼓簧的董双成和许飞琼得以美名流传。

董双成和许飞琼时常出现在唐宋诗人的笔下,大多是宫怨或闺怨的主题。许飞琼出现在白居易《霓裳羽衣歌》的“上元点鬟招萼绿,王母挥袂别飞琼”、温庭筠《觱篥歌》的“黑头丞相九天归,夜听飞琼吹朔管”以及苏轼《菩萨蛮》的“不用许飞琼,瑶台空月明”中。

唐人孟棨的《本事诗》记载,许飞琼因为不愿在人间显名,给晚唐诗人许浑改了诗:“诗人许浑曾经梦见登山,看到有宫室高耸入云,有人说这是昆仑。他进入之后,看见几个人正在饮酒,便被邀请过去,直到傍晚才结束。他作诗道:晓入瑶台露气清,坐中唯有许飞琼。尘心未断俗缘在,十里下山空月明。后来他又做了同样的梦,许飞琼说:你为什么要在人间显露我的姓名?于是在座上就将诗改为‘天风吹下步虚声’,并说:‘这样就好了。’”

到了明代,无名氏的杂剧《雷泽遇仙记》中,雷泽是天上掌管彩笔的金童,被贬到人间,与瑶池仙子许飞琼有前世的缘分。小说《金瓶梅》中,西门庆对吴月娘豪言壮语,就算“拐了许飞琼,盗了西王母的女儿,也不减我泼天的富贵”,许飞琼成为了西门庆的“梦中情人”。

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写下“转教小玉报双成”,借用董双成的名字,代指杨贵妃升仙后的侍女。唐代女道士鱼玄机在《寓言》诗中把董双成当作榜样,感慨“人世悲欢一梦,如何得作双成”。

李唐皇室推崇道教,有相当数量的皇室女性入道修行,因此民间纷纷效仿,形成了特别的“女冠”群体。正如陈寅恪所说:“六朝人已经大肆谈论仙女杜兰香、萼绿华的尘缘,流传到唐代,‘仙’(女性)这个称呼,就多被用作妖艳妇人或风流放诞的女道士的代称。”

金童玉女成为故事模板

“金童”一词在先秦典籍中没有记载。在道教信仰中,金童常常与东王公、西王母关联。如南宋项安世的诗句“东公西母朱颜老,玉女金童采服鲜”。

古时候炼丹也被称为炼金,金童或许指的是炼丹的药童。武则天时期的诗人徐彦伯在《幸白鹿观应制》诗中写道:“金童擎紫药,玉女献青莲。”北宋的文献还记载,张良成仙后担任太玄童子,随侍太上老君。唐代时,金童玉女已经成为道家的符号人物。在明代的《英烈传》《续英烈传》中,金童化身为朱元璋,在民间还兼职招财童子。

道教科仪规定,凡是天尊、道君、老君的左右,都有真人、金童、玉女侍香侍经。比如各地的真武庙中,常常可以看到金童玉女随侍在真武大帝左右,捧着册子和宝物。元杂剧《桃花女破法嫁周公》是金童玉女与周公、桃花女故事融合的重要来源。剧末真武大帝出场,解释说周公和桃花女是金童玉女转世,如今尘缘已尽。

宋元以后,金童玉女的故事成为众多“天仙配”故事的模板,大致都离不开“思凡、降谪、还仙”的流程。

据李修生编纂的《古本戏曲剧目提要》所列,以“金童玉女”为题材的作品主要有:李好古的《张生煮海》、乔吉的《两世姻缘》、刘东升的《娇红记》、王子一的《误入桃源》、无名氏的《雷泽遇仙记》、傅一臣的《人鬼夫妻》、叶小丸的《鸳鸯梦》、贾仲明的《金童玉女》、无名氏的《玩江亭》(以上为元明杂剧),孟称舜的《娇红记》、徐爔的《镜光缘》、李本宣的《玉剑缘》、陈栋的《花月痕》、黄燮清的《帝女花》、张衢的《玉节记》、无名氏的《摇钱树》(以上为明清传奇)等。

《娇红记》像《红楼梦》?

金童玉女的戏文,可以说是元明清三代的“鸳鸯蝴蝶派”。

元代杂剧《张生煮海》是这一题材的开创之作。主要讲述穷书生张羽和龙女琼莲的人神之恋,“因为在瑶池会上,金童玉女有思凡之心,被罚到凡间投胎。金童在凡间潮州的张家托生为男子,精通儒教,成为一名秀才。玉女在东海龙神处生为女子,等他们两个偿还了宿债,贫道就点化他们回归正道”。剧中龙女率真直爽,对张生一见倾心;张羽憨厚可爱,得到仙母的法宝后煮海逼亲,最终与龙女结为眷属。

元末明初刘东升的杂剧《娇红记》影响深远。其故事源于北宋宣和年间的一件实事,原本是讲述书生申纯与表妹王娇娘相爱,却因权豪帅府的逼迫而无法如愿,最终双双殉情。元人宋梅洞曾据此改编为小说《娇红传》,元曲家王实甫、邾经,明初的汤式、金文质、沈寿先等都写过同名的杂剧和传奇,可惜都已失传。

刘东升的《娇红记》将原有的双双殉情结局改为团圆登仙,由悲转喜。西王母命董双成接引二人,金童玉女得以回归仙道。后来明代孟称舜改编的全本《娇红记》,将结局安排为两人殉情后合葬,化为鸳鸯,最后成仙,这与《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化蝶有异曲同工之妙。日本红学家伊藤漱平说:“《红楼梦》最后黛玉也绝食而死,这与王娇娘的行为相同;宝玉虽然没有殉情,但也出家为僧。无论如何,宝玉可以说是为了迎合当时读者的心愿而创造出来的再世申纯。”

原有的历史或传说人物,往往也会在这些戏中化身为金童玉女,结下仙缘。比如明代杂剧《姜女寒衣记》取材于孟姜女哭倒长城的传说,剧中杞良原本是金童,姜女原本是玉女,只因动了凡心,才下降到凡间受苦。

孙悟空一言蔽之

金童玉女的戏文,除了讲述良缘,还有一个主题,就是“度脱”,也就是教化。金童玉女往往迷恋人间的快乐,上仙便会用一些手段方法,让他们醒悟人间的虚无缥缈,以便度化他们升仙。比如贾仲明的《金童玉女》和无名氏的《玩江亭》,讲的都是铁拐李如何度脱金童玉女重登仙界的故事。

《红楼梦》中提到过一出《蕊珠记》,也是度脱戏,度化的是嫦娥。书中贾府开戏,到了第三出,只见金童玉女,旗幡宝幢,引着一个穿着霓裳羽衣的小旦,头上披着一条黑帕,唱了一会儿就进去了。大家都不认识,只听见外面的人说:“这是新排的《蕊珠记》里的《冥升》。小旦扮演的是嫦娥,之前因为堕落人间,差点被许配给别人,幸亏观音点化,她才未嫁而逝,此时升引月宫。没听见曲里唱的‘人间只道风情好,那知道秋月春花容易抛,几乎不把广寒宫忘却了!’”

《西游记》中同样有一个“金童玉女”的度脱故事,就是碗子山波月洞的黄袍怪和宝象国的百花羞公主。黄袍怪本是二十八星宿之一的奎木狼,百花羞本是披香殿侍香的玉女。孙悟空总结得很透彻:“因思凡降落人间,这可不是小事,都是因为前世的缘分,该有这些姻眷。”

“金童玉女”的故事,早在魏晋时期的志怪杂谈中就能找到精神起源。如《搜神记》中的故事,更具反抗性和悲剧性:“吴王夫差的小女儿紫玉,年方十八,喜欢童子韩重,想要嫁给他却被父亲阻止,气结而死。韩重游学归来,到紫玉墓前吊唁。紫玉的身形显现,并赠给韩重明珠。紫玉托梦给吴王,夫人听说后,出来抱住她,紫玉却像烟一样消失了。”

《红楼梦》中,贾宝玉说“疯话”:“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红楼梦》何尝不是对金童玉女小说的一种反写呢?

最近发表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