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编程技术博客社区

网站首页 > 博客文章 正文

惊鸿一瞥话文学_惊鸿一瞥出自哪里

baijin 2025-02-19 10:47:56 博客文章 17 ℃ 0 评论

知道香港,是从少年时阅读张爱玲开始的。她的《茉莉香片》和《倾城之恋》,其中都提到香港,不仅悲情,还有蓦然回首的苍凉。后来,再陆续读金庸、蔡澜、董桥和亦舒,才知道香港弹丸之地,它的文学也属一枝独秀。


陈子善的《一瞥集:港澳文学杂谈》,就像一束万花筒,睁大眼睛贴上去,摇一摇,那个色彩斑斓的港澳文学世界便呈现在我们面前了。书中收录文章,皆是作者在各类报刊上发表过的散文随笔和评论,但仍不失为一次对港澳文学进程的梳理。

身为作家和文学评论家,子善先生长期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尤其在鲁迅、周作人、梁实秋、台静农、叶灵凤和张爱玲等现代作家作品的发掘研究上,颇有建树。虽然子善先生谦逊地称这本合集为“一瞥”,但我们读到的却是渊博学识和严谨克己的治学精神,也不乏诙谐幽默的文风笔触。

书中久闻的秩事,尘封的历史,历久弥新的书人书事书话,再次撩起了爱好者对港澳文学的兴趣。可将书中文章分为三类:识人、辨物、书籍装帧与典藏。

识人,以作家生平轶事、作品探讨为主。比如开篇的《香港新文学的开拓者——谢晨光创作初探》。我相信内地知谢晨光为何许人的读者并不多。可谢晨光实为“北上作家”第一人,在香港新文学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子善先生不惜笔墨将其创作源头介绍一番,并据其作品年代着重分析主题、技法的优劣。不仅令读者有豁然开朗之感,且增进了对香港文学的认知。类似篇目尚有写曹聚仁的《与其写成“神”,不如写成“人”》;写陈无言的《新文学研究家陈无言》和忆诗人方宽烈的《风流终成绝响》等。

辨物,即为子善先生对书籍的“考据癖”。南京大学中文系莫砺锋教授有言,考据能力是文学史家必备功底。举书中一例:陈子善发现一本散落在民间,由香港大公书局1953年10月初版的《君左散文选》,小三十二开本,与《君左诗选》为姊妹篇。此书为作者惠赠于某学院图书馆之作,由于学院名字被人用橡皮擦去,便语焉不详了。凭借对易君左生平的梳理,子善先生认定,被拂去的两个应为:浸会。此功底及治学态度,令人佩服。

吾友群山因着迷于书籍装帧,曾出版过一本《采葑小集》,历数书籍装帧的好处。看到书中子善先生所写的有关装帧典藏的文章,真是顿感爱书之人,心有灵犀。在《从吴其敏释“毛边本”说起》一文中,作者写道:“所谓‘留边书’,现在通称‘毛边本’,为‘五四’以来新文学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版本称谓,就像‘初版本’、‘创刊号’、‘土纸本’等一样。”

又及书中收录的潘柳黛1950年在澳门源源出版社《一个女人的传奇》的封面,一个亭亭玉立、俏皮多姿的女学生漫画造型,即便在今天看来,也颇时髦呢。只顾读书,装帧知识寡少,也是我们这样读书的人欠缺的吧。

书中文章几十篇,当然也少不了与如今蜚声香港文坛的小思、李碧华、陶杰、迈克等作家的交往趣闻。每每读罢,乐趣盎然。唯有感叹,子善先生知识渊博,交友通达,真是一部活着的“港澳文学史”呀。

(文/夏丽柠,原文刊载于燕赵都市报5月6日《悦读周刊》)

Tags:

本文暂时没有评论,来添加一个吧(●'◡'●)

欢迎 发表评论:

最近发表
标签列表